纪实散文系列——
消逝的伤感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读到温总理《加强政府建设推动管理创新》的重要讲话,在讲到如何发扬民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时,他说,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看了这篇讲话,想到自己新闻生涯中的某些往事,当即在网上发表了几句感慨:“要解决舆论监督的问题,必须剥夺利用职权控制、制约舆论的官僚们的这部分权力。”
下面的散文就是我在回忆往事中写成的。
我希望我的回忆不再是伤感,不再是苦痛。
——题记
《消逝的伤感》之一:
茶的滋味
朋友的“逸园茶社”开业,约我光临。在与来宾们畅谈中,我即兴赋诗:
翁步欲何往,逸园客正忙。
煮茶会老友,围桌话同窗。
闲趣忘寂寞,纵情扫梅黄,
但有佳茗在,何去不飘香。
说实话,诗的后两句,我是有感而发的,因为我在喝茶中想起自己新闻生涯中一杯难忘的茶。
我的家乡有一座古城,城内有一条河穿城而过,是资江的一段,称为赧水。因为它流经这座城的南门,老百姓又习惯地称它南门河。
南门河原本也是很美的,古城墙与河水并行,岸柳成行,河水幽深湛蓝,河上有一座石桥,名梯云桥。夏天的傍晚,人们常常拿着小板凳、竹椅子或凉床到河边乘凉。散步的老人,常常相聚在桥上谈心、聊天。大人、小孩都经常在这里游泳。小城市没有许多供人们娱乐的场所,这里也就成了他们的“避暑山庄”。
九十年代初,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这个城市形成,那就是掏沙。开始是人工的,慢慢发展为机械作业。这一来,南门河就不断出现新“坟堆”,河底就有了许多几米深一个的大坑,水不再那么清悠,游泳的人也大为减少。因为在游泳中不小心掉入大坑被淹死的事故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住在这里的居民对此反响强烈,希望有关部门能依法管一管那些掏沙人。可是我们的相关部门却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我带着摄相机把上述情况作了一个专题报导,南门河两岸的群众借此机会打出了“还我碧水,还我蓝天”的横幅,这一下政府重视了,党委认真了,并且采取“措施”了。
什么措施?市里的头儿派了两名要员找我谈话,意思是说那场“祸”是我引出来的,是我的错误。我自然不服,当面拿出稿件说:“我的稿件在这里,如果有违反党的原则、违反国家政策的地方,我愿意接受批评,甚至是处分。”而官员避而不谈稿件,却甩出一句非常艺术又意味深长的话:“假如说一个木匠的斧头把自己的手砍伤了,他是会把这把斧头丢掉的。”我沉思了大约半分钟,笑着说:“我相信我这把斧头不会被丢掉。”谈话不欢而散。
回到家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错在哪里?他们这么慎重其事地找我,用意何在?便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们说,新闻是一种监督,名曰舆论监督。可我今天的监督却遭到了权力的无理干涉。公民的权力不可侵犯,记者的权力就可以亵渎吗……”
第二天下午,吃过晚饭,我心事重重地向南门河走去。看着眼前一个个沙堆,想着那些无辜的溺水者,我己经很不在乎昨天晚上的烦恼,坚定地告诉自己:你,没有错!
一会儿,几个熟人走过来,连声向我说“谢谢!”我苦笑着接过他们递过来的茶,喝着,默默地喝着,那凉凉的茶,浇着我心头的苦涩。
-全文完-
▷ 进入云中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