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国庆,又是中秋,独坐窗前,遥望星空,思绪翩翩。
离开乡村二十余年,应该算是久远了,来到喧闹的城市十多年,也不算短了,年过不惑,也不算小了,儿时的情节却越发挥之不去,特别是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又在我的脑海萦绕……
儿时乡村的夜是安详的,没有“灯火通明”,几盏煤油灯悠悠晃晃、没精打采,更添了夜的寂静。明亮的月光总象久违的朋友,格外亲切又令人兴奋。
难忘那月光的皎洁。一轮皎月,满天繁星,那时的夜也能感受天的蔚蓝。明月的清辉一泻千里,挥洒地展示她的丰满圆润,朦胧绵绵,无限温存。明月似乎用她的银色在注释她的忠诚和和谐,又似乎用她的薄纱在体现她的温和和柔情――笼罩呵护着轻灵静谧的夜。无边的风月,直到太阳出来,乡村人欢马叫,鸡鸣犬吠,明亮的月才轻收罗纱依依离去。如今城里的月,偶尔看到也是远远的挂在天空的一丸灰白,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下,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可以说城里没有月光,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夜晚了。谁说走在月光铺下的乡间小路不比走在路灯下的水泥路上惬意?谁说看那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闪烁不定满地的光斑没有城里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漂亮?
难忘那月光下的戏嬉。没有电视,甚至没有收音机,没有什么可供“消遣、娱乐”的工具,月光下的打闹戏嬉是那时的“开心一刻”。有月下女孩们的跳绳,有月下男孩们的“躲猫”,有男女混合的“抓小鸡”,有伴着音乐和着节拍的“丢手绢”,禾场是“展示”童年天性的舞台,无忧无虑的歌声笑声感染着夜,偶尔的一声笛声和琴声会牵引无数羡慕的目光和脚步。今天城市里有了“现代文明”的一切,电视、电脑、钢琴、吉他……,他们享受着现代文明,也在享受现代“孤独”和“束缚”,谁不说我们那时的快乐指数比今天的孩子们高?
难忘月下的幻想。夏日炎炎的月夜,望流星滑过无限深广的宇宙,看萤火虫飞过田野,听悠闲的大人躺在竹床上一边有一下无一下的打着蒲扇,一边重复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舍身”的故事。脑海中也升起许多旖丽的想法――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真有天狗食月?为何月有“阴晴圆缺”?正是这些装点了我梦幻的童年,催生了我无边的遐想和无穷的动力。今天的孩子没有了那生动的故事,他们未识字就知道月亮是一个冰冷的天体,上面寸草不生,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在旋转,他们的身体和灵魂被“无情”的水泥楼包围着、禁锢着,没有宽阔的视野,哪有宽广的思想?没有了幻想,还有什么探索奥秘的动力?没有了“无拘无束”,还叫“童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月有、人亦有喜怒哀乐,儿时我向往着城市的“光芒”,希望享受城里的霓虹,希望脱离泥土的“芳香”,希望告别乡村的“风吹雨打”。此刻,我和嫦娥的心情也一样了,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怀念起无垠的田野和乡村了,怀念那锻带般的夜色,那溶溶月华,那静谧清灵的笼罩,怀念那翦翦凉风,幽幽树影,怀念那和着月色袭来的阵阵禾香,沁人心脾的沉醉,怀念……。我还可以回到从前,听月光叮叮当当的飘落和月光牵动的虫鸣?还可以看月朦胧,鸟朦胧?还可以张开双手把月光贪婪的收揽?还可以幻想“月亮婆婆梭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城里人喜欢用公历,而农村,即使是新潮青年也喜欢用阴历,因为月亮是他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唉,不禁对月长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06·10·6
本文已被编辑[千山我独行]于2006-10-7 15:06:0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五月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