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任何事物,只有大众化了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包括文学!文学大众化是它发展的必然趋势!
--题记
(其实俺也是个不懂文学的主,今天神经病突发,在此卖弄文学啦!写着篇文章前,俺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到药店买了止血药、纱布、止痛片等有一一备齐了,那些残忍的仍砖头者放马过来吧,俺正准备盖楼房呢!嘿嘿,在此声明:金砖不收,但你要是把成捆的美元当成砖头仍过来了,俺可一概不退哦!)
文学大众化有什么不好?
有幸在朋友家听过杨振于先生的一次演讲cd,但是他讲的并不是他的专业物理,而是庄子的哲学思想,杨振于先生旁证博引,有声有色地讲述着庄子哲学与天体物理的关系,杨振于先生说,他在物理学上的很多发现,得益于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受到了庄子哲学的深刻启发……
这首先证明了文学大众化的好处,我们假想,如果杨振于先生不去看那些文学,得不到启发,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对于搞物理研究的杨振于先生来说,文学简直是风马不相及的,但是,这文学却帮助杨振于先生打开了思维的天地。
有人说,倘要写作,必须阅天下书。我看不尽然;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成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声姿,练就此态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丈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兴的青竹,劲风不生姿。
这就好比文学,没有众人参与,何来传播?何人知晓?一切事物重在参与!文学更要如此。
央视曾有一“对话”栏目,那次,邀请数十人,对金庸先生的作品进行评论,读者争论不休,金庸先生颔首浅笑,连人家大作家都支持文学大众化,我们这些无名小卒难道有资格反之?
假设某名作家出了本书,假如没有众人的拜读和评论,鬼知道他出的是名著啊?
极品的名著就如一盘鲍鱼,如没有人品尝,谁知道他是否色、香、味具全?
就如一笔友所说:大千世界无奇不由,但最终的朝向还不是一个端口!如果说大众化的东西与文化是俗气,是低俗。一味本着:物以稀为贵!高喊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什么一个农民去年种了西瓜,卖了大价钱,这左邻右舍的看的眼热,便也纷纷来种,结果,瓜是大丰收了,可这价钱却是大缩水了,害的别人自己都没捞到好处。如果这样说,我们是不是要号召全国让一个农民来种地好了。这样收入又高,又不会低俗?要真那样,也不知道你与我还能不能安然无恙?
如手机的进入一样。当年一部手机像砖头那样大小,那时算是贵重东西,在大街小巷是见不到如此贵重东西的,但你们看看现在的大街小巷,连摆地摊的都对着手机联系业务了!大众化的进入让生活不断的提高,好如文学大众化的进入让人转变了思想、让人不断的进步!
再说了,如文学一开始就没有人参与,何来文学?
作为我们这一代就更应该参与文学,华章可生境,妙句亦传情,这有什么不好?
参与了并不代表毁坏了文学原来的本质,就拿“烟雨”来说吧,每天有成千上万篇文章投稿,这其中又有几篇的作者是大作家啊?作为一个喜欢文学而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用这种快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正所谓言论自由,世界是宽容,也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要求花只有一种味道!为何要求同一种思想!世界正是因为不同的声音才如此的美妙;每篇文章流露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丰富文学的一种现象;这也是人与人、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试问:如果没有人参与文学,50年后、100年后,这些作家仙逝后,我们还能给后辈留下什么?难道要文学在这个世上消失吗?
有人把写作当成是机器,读书是润滑剂,不论润滑剂有多少,如果原本不是机器,也无济于事,征文就是检验机器真假的工具,比如“烟雨”在这次五周年征文不就产生了众多是精品机器吗?
总之还是那句话:支持文学大众化、重在参与,支持征文!向: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进军……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6-10-5 21:06:4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紫色妖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