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名师效应”——中国教育的悲哀子正99

发表于-2006年10月04日 晚上11:35评论-6条

说起中国的“名师”,又得从孔老夫子谈起,孔仲尼算是第一位中国的名师。其实他的时代和他以前的名师就很多,只是没有他老人家的名气大,这儿就不算做“第一”了。他的出名,是他死后。不过,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这么多学生确实很了不起。由于老先生的脾气是“述而不作”,基本没有留下自己的大作。所谓《论语》之类的书都是他的门人们根据先生生前的言论,整理出来的,后来成了儒家的经点。

汉武帝 “雄才大略”,看出了孔夫子的“经典”是培养奴才的好教材,就听信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才罢黜了百家之学,裁定儒学为国学。后世君主没有谁敢改变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儒学思想,而是不断地“发扬光大”。宋代时,出了个朱熹,此人亦官亦师,开办书院,讲解儒学,算是孔老夫子之后的“名师”。从他修订的《四书五经》看,对孔老夫子的理解偏离很大,甚至剔除了孔孟的一些原始的“民主思想”。从朱熹开始,孔学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毒害人民的学术。政府也规定不学孔孟之术,甭想做官。从朱熹开始“名师”出官府的现状多少有点改变,民间也有人士成为“名师”。譬如明代开始的“东林书院”属于民间办学,门下弟子也不少。不过这时候的“名师”们带领弟子们多多少少钻研了一些“科学”的东西,渗透了“民主思想”的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真理的能力帮助很大。一时之间,名师效应盖过了朝廷。在民间, 老师成了做人的楷模。

“五四”以后,民办学校林立,人民追求真理、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思想萌发,中西文化及其教育思想开始碰撞,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教育家很多出自民间,那时候的名师如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鲁迅、胡适等等大都是思想家、教育家、作家、政治家。他们的出名是来自社会的认可,没有谁是出自政府的“评选”, 都是靠学问出名的——是真正的名师。

49 年以后,教育从“革命”到“改革”,每次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对教育界十分不满。从老百姓的顺口溜就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什么“黑狗、白狼、眼镜蛇”。把教师比作眼镜蛇,这眼镜蛇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如此称谓人民教师呢?我从一个侧面谈一谈教师在商品社会中角色的转换。由于教师历来处于社会的下层(位居老九),政府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先是设立“教师节”,再后来不断增加“名师”的名额, 甚至有些地方专设“名师培养工程”——听几节课、写几篇教案、发表一两篇文章, 就成了“名师”,这些名师们真正有哪些学问,某某大学的博导读错字的现象不是个案,抄袭别人的论文可以说是当代“名师”的家常便饭, 可以说是“有名无师”才对。中小学中的“名师”们近几年来由于其“名”而大发洋财,东北某校一位“名师”几年来由于其“名师效应”, 房子住了几套,开的是名车,钱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名师效应”背景下的“补课”所得。补课赚钱是劳动所得,并无过错。问题时如果如此“名师效应”下能把教育搞好吗?现在的大多数学校都有“名师”,“名师”的班级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是成绩不好的,进了这个班级的话,成绩很快就会上去,因为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好不容易进入这个班级,成绩再上不去,说不定会被别人认为这位学生智力有问题。于是乎请家教、上夜校、晚睡觉直至成绩上去。不是“名师”的班级学生呢?由于自己不是“名师”授课,“群众性”地认为“老师不行”,上课不认真、课后更谈不上认真,补了无数次课,还是成绩上不去, 于是乎更加认为“老师不行”,几年下来,名师的班级“人才济济”,非名师的班级考不了几个大学生。社会效应马上就会出来,这些“名师”的弟子恐怕比孔夫子的要多上几倍,这些“名师”们甚至专门租房子开办“第二课堂”,补课费远超过其工资收入,他们能不开名车、住别墅吗?给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的是什么呢?

根据一位国外教育学家(对不起,名字想不起来了)多年的实验,教师的学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如大学毕业后教中学),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是零相关。也就是说,两个相同学识水平的老师上课,其学识水平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不相关的,只有未达到规定学识水平的老师上课才会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实,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授课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青少年群体都是。如果说“名师”和“非名师”所教学生的成绩不同,那就是“名师效应”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因为授课方法每个老师几乎一样,没有可比性。竞争社会,谁敢落后?更何况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求备课一样、上课一样、方法一样。这些“一样”中怎么会出现不一样呢?现阶段的中小学根本谈不上“创新”教育,如果各方面差不多的学生,大多都受到“名师效应”的影响。

令人可悲的是我们的政府、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论家还正在为培养“名师”而骄傲。试问: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教师培养成“名师”呢?这样不更好吗?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制造等级制,建立“竞争机制”,便于管理而已。实不知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和八股文时代没什么两样,真正能“创新”、有学识、搞研究的老师是无立足之地的。特别是中小学校,如果取消以分数论英雄的制度后,这些“名师”们还有多少会成为真正的名师,我是怀疑的。

“名师出高徒”讲的也是名师效应,但绝不是现阶段的这种“名师效应”。放眼世界,国外的名师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我们的名师们的学生区别在哪里?读者们自己思考吧。就上海而言,“扩招”后,初中生有权利读高中的还不到一半,其他地方就不用多想了。因此,我断言:现在的“名师们”正在培养可悲的下一代!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10-5 0:00:5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子正9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欢迎你新朋友!
名师效应,
好老师自然教得出好学生。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师傅领进门,
休行在个人。

文章评论共[6]个
文清-评论

欢迎你新朋友!厚重的文字,注意每段首空两个字格。节日快乐!
  【子正99 回复】:十分感谢! [2006-10-7 1:54:29]at:2006年10月05日 凌晨0:04

无字墓碑-评论

放[已过滤**]的臭屁。

  【子正99 回复】:你的老师只告诉过你:裤裆里面的世界吗? [2006-10-7 1:56:32]at:2006年10月05日 上午10:52

无字墓碑-评论

你知道球。
  【子正99 回复】:我不知你到您指的是哪种“球”?如果是想姚明打得篮球,那东西太神奇,我真得不懂,中国人懂得也不多;如果您指的是您那两位爸爸的球,我就更不懂了,您回去问问令堂大人,他肯定懂。您说“名师们”教出您这样满嘴是“球”的人,还不是中国的悲哀吗?呵呵! [2006-10-7 1:47:07]at:2006年10月05日 上午10:52

心痛的很-评论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不在某个教师,是指挥棒出了问题,只是有某些教师钻了空子。
我还想请教先生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那该以何种方式论英雄呢?
  【子正99 回复】:老师你好!
我想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外乎行为和品格再加上学业三个方面。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只对学业进行评价,没考虑到其他。 [2006-10-6 22:37:36]at:2006年10月05日 中午12:26

心痛的很-评论

其实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是很难的,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但要能做到的话,确实很难。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法,带来的问题会更多。
  【子正99 回复】:谢谢热情支持!
您说得很对,考试确实是一种评价的手段之一。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问题是评价的内容有问题。很多有识之士提出的办法很多,古今中外可参考的也很多。教育管理者就是视而不见!您说对吗?
如果有空,我们还可以讨论。 [2006-10-7 16:31:57]at:2006年10月07日 中午2:27

心痛的很-评论

你说的对,教育管理者把不好教育方向,教师只能是徒劳无功。at:2006年10月07日 晚上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