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了,是该到外面走走的吧。难得啊!那整天泡在学校里勤苦的学习难得有这样放松的机会啊!这是人们的一般想法和做法。
早闻诗圣杜甫的祠堂在西安长安,因而一大早就和同学来到长安县的审店乡双竹村。这就是当时与杜诗圣共同度过那落魄生活的少陵原畔。——为了纪念杜甫而在此建了一个祠堂。
来到少陵原畔,一下车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杨虎城将军陵园”。这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对于这样一位也算名胜显赫的将军那当然也引起我们的好奇。在那陵园的大门口站着两个身材魁梧的保安。对这样一个魂灵他们都如此的原肃,那当时对待活的的杨虎城又会是怎么样的呢?那有多么的威风。像站在他陵园门口的两个保安一样,当时站在杨府门口站岗的人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思虑着……
想到今天的目标使得我们没有踏入那个大门。只站在门外看看那雄伟开阔的阶梯。可想而知,站在那里面往外看是多么豪迈的一番气象。我们只能想象着,想象着身处那个位置的感觉;想象着那宏伟的建筑后面的一切可能……
杜公祠在半山腰。我们沿着路标走在了那条陡峭的小路,有意思的是这条山路正好饶着杨虎城陵墓的背面。对那刚才我们仅仅能想象的建筑后面的一切现在却在都呈现在我们面前,密密的人群围成为一个花圈绕在杨虎城陵边在祝他节日快乐……
继续往前走。在小路的前方是一个寺庙。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避难时喝过龙泉水的“牛头寺”。
杜公祠就在“牛头寺”的左边,那朱红的大门还禁闭着。它紧挨着牛头寺就像小孩受惊后靠在他母亲的身旁来取得内心的安静一样。
看到杜公祠的门还没开,因而我们走进了“牛头寺”。里面有几个和尚迎着辰光在扫地。和他寒暄后我们便四处看看。在大雄宝殿左边立着三块3米多高的石碑,我期望能在那雄伟的石碑上发现什么。——果然!!上面是用楷书字体刻的修建寺庙的“芳名录”——张三:500圆 ; 李四:200圆 ;……
在这座千年古寺中,传说中的千年古柏、千年龙爪槐、千年唐经幢已不见踪影;那什么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景象也荡然无存。仅留下“牛头寺”原名和原址上的一方苍天……
我们走出“牛头寺”时,太阳已经赶走了大地的那一层睡气,留下的却是一丝丝的躁热……那在太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的杜公祠的大门依然原封不动。
问了才知道:杜甫的祠堂是叫当地的一个农村妇女看管。而那村妇是住在靠着祠堂门前阶梯搭起来的草堂里。我们敲了敲那关得紧紧的草房的小门,几分钟后一个睡眼惺忪的中年妇女来开了门。
她带我们从祠堂的左边的小门走去。她说大门从来没有开过……那已经生锈了的锁头开了几下方打开。那被推开的破旧而笨重的木门的吱吱的响声也许就是为了告诉杜老诗圣有人来看望他的吧!
那几丝和蔼的阳光溜进那扇被打开的小门正像探狱的人们抱着他们狱中的亲人一样的拥抱着杜老诗圣。
我那渴望的心使我迫不及待的首先踏入那扇门。突然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往我脸上麻来,一抹才知道是蜘蛛网。
走遍整个祠堂,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墨迹拓本;有关于杜甫画像和诗词都是后人所为。唯一与杜甫生命有关的是他的诗集——躺在破旧的玻璃柜子里,诗集的角上罩着蜘蛛网已经不再新鲜。灰尘的杰作已经使得“杜甫诗集”几个字看上去有些模糊……
也许那有些年头的嵌在后院墙壁上的小小的碑林区还算有点价值吧。总共只有6块,最早的刻于1026年。分别记载着创建杜公祠以来的数次重大修葺情况。
那最矮最不壮观的第二块石碑就有些意思了——碑名竟是“守护法藏诫文”。其为如下:“窃以从如起化初启金言译梵为华始闻了义自五天而来震旦持万倡以化群迷凡圣归依人天敬仰唯福昌塔院之宝藏实前朝慈圣之福田……各务遵依乱此规矩非佛弟子有经文不以远近不许会借出藏以防遗(?)故刻于贞石用示后昆时大定己丑五月望日功德主比丘有晦谨记”。)
这样一块和佛教有关的碑石应该说是“牛头寺”里面的东西。那为什么跑到老诗圣的祠堂里来呢?难道连这块石碑也尊敬杜老诗圣?
那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醒目的对联我想无不让人感到震撼。当我登上正殿,上幅在在杜老诗圣塑像旁边的有万马奔腾的气势的对联让我听下了脚步。我望着杜老诗圣,杜老诗圣也望着我……
我慢慢向杜来诗圣靠近,他憔悴的让我心寒。指头大的斑点布满他的脸;灰尘是他的衣裳;蜘蛛网成了他的布帘;那脱落的右臂静静的躺在地上……
此时我的心绪在追溯着历史的每一幕——
杜甫他,二十四岁考进士未中,三十五岁考尚书省还是落第,就此居住在乡野。憧憬无望,理想破灭,又见民间疾苦,岂是一个杜曲麻田便可慰藉?安史之乱被俘又出逃,与妻子的相聚如同梦寐,即便邻家父老们以劣酒热情慰问,诗圣也只能惭愧地“歌罢仰天叹”。
生前落魄,死后凄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再次读着那两句话,心理真是有些说不出的滋味!真的连鬼神也要为他哭泣啊……
在走出杜老诗圣的祠堂时,那位中年妇女对我们说:“这个祠堂很多东西多搬到日本去了,因为日本也为杜老诗圣建造一个祠堂。
我沉默……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沉默中我念着,迈出了脚步……
二零零六年五月一日,戴
-全文完-
▷ 进入戴云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