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网,无意中点进韩寒在新浪的博客,然后又有意地点了一个题为《·》的文章,全文如下:
·
我找了半天正文,结果就只见到这个点,让我惊讶了半天,更让人惊讶的是下面上千人聊天式的评论以及一些人为这个点写的上千字的文章。
我的想法是:
韩寒在写博客时不小心连按了两下这个“·”键,然后又不小心把它发了出去,最后又因为不忍心把它删掉,所以就有了这篇世上独一无二内容与标题完全相同的文章,真可谓把开篇点题和首尾呼应这两个作文方法发挥到了极致。
我肯定不是为了点评这个点而写这篇文章的,要不然就要与那群人一样,被韩寒骂成傻b了。
循着那个点,往后看了一些他博客中的其它文章,我最大的发现是:没有一篇可以称为文章。其中有一篇看题目很吸引人――《何谓》,其内容却只比那个点好一点,原文如下:
今年最早睡一觉。
紧接着下面又是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评论”。于是我不禁想,如果这个博客不是韩寒的或者别人不知道这个博客是韩寒的,那它的点击率可能就是八以下,而绝对不是八十万以上。
延伸之一:名人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名人效应,这个时代名人很多,从歌星到影星到笑星到艳星到政坛中的政星,再加上各门各类的新星,让人看起来觉得满天都是小星星,而这些星星大都以名人冠之。
名人是大众的情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现在人们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哪一样没有名人代言,哪怕是马桶卫生巾避孕套都有名人告知用哪种最好,即使他或她自己根本没用过,或者用过之后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为了拍那个广告及拿那笔广告费,他或她还是照样把那样东西说得跟天上有地上无一般。刘晓庆因何吃官司,不正是因为她利用她在人们中间的名,却给人们作了错误的向导吗。
名人本身比他出名所凭借的工具更为出名,正如韩寒的博客,点击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未必是因为里面的东西吸引人,却恰恰是因为他本人比他的文章更吸引人,而他这个人吸引人就是因为他是个名人。如果像我这种的无名小辈在博客里写相同的东西,那我绝对被别人骂神经病,这就是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名人成名之前都是普通人,但是有很多人成名之后就忘了本,有出名就忘国耻身披日本国旗的,有祖国招不回队,硬要呆在国外打监球的,有考上博士不认父母的,这些人其实都在给名人,给人,抹黑,所幸的中有的还能及时知错,及时悔改,但也有冥顽不灵的,譬如“青春派小说掌门人”郭敬明,其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控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罪名成立,被法院处以罚金及向原告道歉,然而郭却只肯交罚金不肯道歉,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更让人气愤的是所谓的“郭粉”竟然大肆宣扬“抄袭有理,抄袭无罪”这样的歪理,难不成就因为他是个名人,难不成名人就成了真理,而大众的真理都是放屁,我想更可能的是他们觉得连法律都是在放屁了。
既然已经承认抄袭是事实,难道道歉比认罪还难吗,那可是踩着别人的脚都应当说的话。我并不否认他个人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是单从这件事看,他的人品就不行,难怪同为八十后作家的张悦然尖锐地批评他说他是“精神乞丐”。这样的作家,连做人都还没学会,别说“掌门人”,更别说名人了,我想郭敬明也该三思了。
其实做名人也很难,就拿韩寒来说,写作出名后,一会儿是和徐静蕾闹绯闻,一会儿又被人报道找酒吧女开房。而郭敬明的抄袭案也是因为他是个名人,假如他不出名,那别人根本不知道有他这号人,不知道他写的小说是什么内容,也就不构成抄袭,所以归结起来,名人也可以自我安慰的说都是出名惹的祸。而我所归结出来的是:
名人首要注重的不是前面那个“名”字,而是后面那个“人”字,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出好的名,不然也只是臭名昭著而己。
延伸之二:谁在扼杀八十后的文学
韩寒在博客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赛车,因为他现在走的不是写作路,而是赛车路,同时郭敬明也开了自己开公司,另外在新概念作文中曾获得一等奖的赵婷婷先是去微软做营销推广,现在则负责《萌芽》杂志社的网站;陈佳勇在东方电影频道负责节目采购相关工作;许人杰清华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律师……
八十后的这些作家代表都纷纷与写作,与文学远离了,那么这就意味着,八十后作家中将会有很多人不会继续走文学这条路,也就意味着八十后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不管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或者是张悦然等其它八十后作家代表人物,他们都还远未达到玩文学的境界,因八十后的作家活动范围有限,阅历有限,思想深度有限,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总喜欢模仿别人或者一味追求文字上的华丽,这样一来,他们顶多是在玩文字而己。
文学本身就是乏味的,八十后的作家一般不会喜欢每天去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譬如人生,人性,人伦,人文等等,并且八十后都是年青的一代,他们的写作多是靠想象得来,比起个性张扬和自由生活来,他们宁愿选则后者,这就成为他们远离写作,远离文学的起源。
另外就是一些媒体对八十后作家采取商业包装和商业抄作的手法,以此来提高作家的名气和公司的声望,一个年青的作家,整天参加签名售书会,参加座谈谈会,参加这样那样各种各样又与文学沾不上亲的活动,这对一个八十后的作家来说,无疑是在阻碍他的写作,使他越来越远离文学这条路。
关于对少年作家的商业包装和炒作,说个不贴切的比喻,那其实是在帮人家手yin,手法得当就让人家得个高[chao],一失手就可能有让人家断子绝孙的危险。可惜的是炒作的出来的高[chao]是也是虚假的,因为那只能提高一个人的知名度,而不能提升一个作家的写作水平。
八十后作家的伯乐多是如新概念作文,萌芽杂志社,春风文艺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这样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媒体对作家来说,只存在一个宣传和引导上的关系,也就是把一个好的作家推出,帮一个不知名的作家与文学牵条红钱,可惜很多媒体却不但帮他们牵红线,而且还帮他们结婚,甚至还有帮他们生子,继续在他们的子孙中充当月老的愿望。这在无形中把原来的宣传也变为一种炒作,而最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众人崇拜的偶像,而不是一个众人敬仰的作家。
一是八十后作家自身对文学的远离,二是泛滥的商业的包装和炒作;三是社会对八十后作家的错误引导。然后再加上杂七杂八这样那样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八十后的文学在正处于被扼杀的过程中。
最后再回到开始的那个点,引申出另一条结论:不论是名人,是作家,或者名作家,其实最初就只是个点,至于后面要怎么延伸,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由他自己决定的,有可能前途无量成一条直线,有可能得过且过成一条射线,也有可能江郎才尽成一条线短,最可怕的就是到最后,那个点还是个点。
-全文完-
▷ 进入庞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