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亦已歌”,看到这句诗的时候,正在读书。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
文选老师清朗亲切,渊博沉默,年青却又热爱古文,写得一手好字。
是自己十分喜欢的字体,瘦长,飘逸,不受约束,板书是满满一墙壁,看似凌乱随心,但却颇有点睛之妙。
想起老师讲授《孔雀东南飞》时,那份豁然与对情义的阐释。给予的空间,足以让小小的心灵翱翔,他是博大广漠的。
那时候,老师录音成带,在班上播放。静静的课室,落针可闻,声音熟悉、深情,富有古典韵味。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清清萧萧的声音是最美最纯的。所以会一直喜欢简单,纯粹。
不喜欢所谓彩铃,或是在blog上放任何的音乐背景。觉得每一时,每一人的心情相异,如何把自己的小小音韵投注于他人的心灵上?
因为不喜,所以无从给予。
老师从来没有说过关于录音带事情。
结果的小揭露,是我们一伙六人,窜上老师的小房,找到这没有封面没有任何说明的小带,又擅自播放,才发现,老师竟成了同学的神圣播音员。
老师慢慢招待得很热情,给我们看娃娃的相片,她叫含露,寒露出生,非常典雅清新的名,与杨姓相契,一副幸福快乐的样子。在客厅的小茶几下,还新大陆般地发现老师随意写在报纸上的水墨诗词,依然是飘荡自如。
随着岁月的流转,老师的字亦褪色了,只是神韵依然,一直放在小书篓里。爸爸说,老师知识定渊博,看那一手字,清雅有劲。
当自己也成为所谓的教者时,才发现,胸无点墨话无所及,须臾飘过的光阴如流云。汗颜。
即使想得多么美好,话语多么富丽流荡,但是到了嘴边,会失色,黯然。 这是艺术的距离么?还是修养的提炼?如同写一篇小文章,看过的书未必能用得上,只是心中有隐隐一念,或许如风过芦苇,只轻舞,吹皱淡淡春水。或许无影无形,无香无色。淡漠疏朗。
如果说,文字表达是这样贫乏而难以靠近心灵,我想,符号数学更乏意味。那么外国语言呢?是否有深重的隔阂?那又该作怎样的努力去营造彼此的优美呢?
神是害怕了,制造了各国语言,作了智慧的阻隔,让人以为,雷声只是神的闲适打嗝。
在一路探寻。理想的国土,不远天涯。他人亦已歌时,我心安然。
幸福是充实而有价值意义的生活,有用有贡献,竭尽全力,为理想创造一方净土,适于智慧之树的繁盛,有一树一树的花开,有浓荫蔽日,清风拂过,新月照临,溪涧潺潺。
眉飞色舞时,心灵相契。不悲,且歌。
-全文完-
▷ 进入陈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