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之乎者也尤其拉

发表于-2006年09月22日 晚上7:47评论-2条

我最怕读古人的文章,虽然读了不少,之乎者也的也能胡诌几句。可越读越没脾气,心中那个静,幽幽然的,象个在槐树底下枯坐的老僧,真担心自己会忽然圆寂了去。

一句一句的念叨,不明不了,半猜半估,就这样,一列列的古书从我眼前驰过,囫囵吞枣,就算有猪八戒的肚子,又能吞吃几个人参果呢?

会写书的古人碰到了不会读书的今人,也只能两手一摊,罢了罢了,对牛弹琴,又何必多此一举。若是遇见一位牙缝里也塞满之乎者也的“牛人”,可食古不化,也不过是一肚子的陈芝麻烂谷子,或古今杂拌的洋胫滨,古人该是掉头就走,回一句:道不同不相与谋。

自小我就又读又诵地读古人的诗文,可无论怎样拼了小命,总觉得隔了一层,仅得了些辞藻儿,一些瞧不出个确定意思的妙句儿,可也已很感满足,仿佛觉得识文断字并不难,那些字我全认识,不认识的字典总认识吧,这可难不倒我。不是吹的,《说文解字》我瞅了半部,《道德经》我大约能背,可我不懂,高深着呢!这世上高人多,只不过我没遇着。

我读了唐诗,不懂,读了宋词,也不懂,看了元曲和明清小说,有点懂了,汉赋和之前什么诗经之类的东东简直没敢去看,看了也不敢说懂。我还有个习惯,只看原文,阐释之类的全丢开不理,免得拿了偏光镜看风景,原汁原味全给过滤了,只嗅出一种回味,沾了后人的俗气,让人发腻。

读古书有一个陶渊明的境界,叫不求甚解的境界。我就是照着这最高指示办的,虽然我不曾欣然忘食。所以我读古书就不通不透,不明不白,胡里胡涂,却很少于人前装模作样,吹嘘自己如何了得,连李白的仙风道骨都琢磨透了,真是怕别人笑话。时代悠远,风俗代迁,如今看古书,好比发掘文物古迹,东西是挖出来了,可瞧不明白,估摸不出价值几何,所以也就利用不上,只好借来鬼画符般装点门面。

人说画鬼易画人难,所以,读古书得点残羹冷炙那是轻而易举的事,谁也瞧不出你的深浅,或说可深可浅。所以,如今的行家老是碰鬼,可嘴上不说,怕伤了别人的自尊心。

青灯黄卷,红袖添香,古人的读书写书是很正儿八经的美事乐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人中很有一些是不肯蜗居于斗室之内,晧首穷经,把自己读得跟孔乙己似的,将汉字看得比星斗都大,破衣烂衫的四处讨酒喝,而是徐霞客般漫游中国,先把世界倒底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了,再来写书著文,其实,后者的著书立说才是真实可信的,而不是文字游戏,一天到晚比着赛写东西,能写出个什么好来。

我自己觉得与其多看古书不如多看今书,至少,看今书没有隔膜,会有通透感,随时随地用得上。古书也看看,有个模糊的印象也就拉倒,别整天平仄啊,押韵啊,意境啊,典故啊折腾个没完,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趣味,就算你彻底搞清楚了这一切,可要写一首象李白或杜甫的好诗出来,我看你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这可是隔了多少朝多少代的烟雨迷蒙,这就象卡夫卡的城堡之永远不可抵达,不信?你就试试。

我很早就想清理自己的读书经验,尤其是这几十年来的读古书的感想。实际上,古书我没有读进去,所以,我也用不着和别人谈自己是如何出来的。可我想,我们今天所用的文字,除去之乎者也之类的高深奥妙,其实是既简单又实用,这是最现代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纯净的,这得益于一批翻译家的艰苦劳动,他们的净化工作是很出色的。如果谁去有机会看看二三十年代的报纸,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语言是很优越的,而越往回溯,一朝一世的直看到甲古文,你说你明白,可你说起来为何张口结舌的,你明白啥啊?这是专家的事,你就别瞎掺和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尤其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学以致用,文章也是为社会来服务的,古文的学习,只是用来借鉴。每个人对文字都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文者那独到的思索是别有一番见解的。

文章评论共[2]个
chen红叶-评论

呵呵,先来留个印。因为这篇文章我看了三遍才写的评语。还是错了一个字“文章也是为社会来服务的”章应为“字”。呵呵。
  【帘外落花 回复】:我在这里挤一下算了,暖和一点,古文我也看不懂,但是为了卖弄呢,经常看看,然后之乎一下, [2006-9-23 11:55:50]at:2006年09月22日 晚上9:59

尤其拉-评论

呵呵!文章评的很好,谢谢你的阅读。at:2006年09月22日 晚上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