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了地球上一个奇特的现象:几百万人和他们的几千万亲戚朋友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躁动不安,激动不已。这个一年一度的高考不仅决定几百万人的前途与命运,同时也影响着至少几千万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地球景观?
十年寒窗,卧心尝胆,一张考卷,决定乾坤。它凝聚了学子的多少辛劳、家长的几许期盼、老师的多少付出,听多了关于高考的故事,看多了高考背后的报道,觉得对高考有很多话要说,时间久了,憋在肚子里便成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骄子”的担忧
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大事,高考生在高考这两天成了天子。
家长和社会为高考“护航”的种种“热情”,成了高考这两天的一大风景。考试之前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不仅家里不能看电视,周围人家也必须绝对安静,甚至政府都出公告要求高考期间降低噪音的分贝,建筑工地不得在晚上加班施工作业,以充分体现对考生的关心与爱护。警察在学校周围拉起警戒线,汽车经过学校的门口,等候在校门外的成百上千的家长便会自动地设置路障,或者警告司机轻声驾驶,或者要求司机绕道行驶。更有甚者,有个别家长竟要人想办法把学校附近大树上的知了捉掉,以免吵着孩子考试;还有家长甚至打电话到机场,要求考试期间飞机停飞;一些家长向有关部门建议,火车在夜间通行时不要鸣笛,因为声音太吵,会影响到孩子的休息;医务人员等候待命,随时准备应付意外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出租车甚至私家车,还有一些民间的车友会都提供了免费爱心接送服务······
对高考的重视,对考生的迁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然好像这些考生就会精神崩溃。一个学生精神脆弱到如此地步,一个社会对此容忍到如此地步,我不禁要问:这是在培养我们国家的栋梁吗?一个人连周围的环境都不能适应,对激烈的竞争能适应吗?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吗?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今后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
思考之二:可怜天下父母心
高考生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也不能全归于现在学生的娇贵。
家有考生日子难轻松。压力更大的是考生的父母,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所以,高考成了一家人共同的目标。高考对于家长来说,与考生没有两样,甚至有的远远超过考生自己。
于是,从考生的饮食到他们的心理无一不是关怀备至,最终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则风景:孩子的父母甚至连老人都在高考那两天上前助阵。有的,准备上吃的,以补其食粮;有的准备好饮料,以备解渴;有的准备好交通工具,唯恐考试迟到;有的来到现场,为孩子鼓劲加油——他们在炎热的夏日下,大汗淋漓,却也心甘情愿。有的表情严肃,在焦急等待,好像进考场的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自己;有的担心,担忧自己的孩子考试不好,表情复杂,坐卧不安。有的神情泰若,胸有成足,一幅生动的考生家长百态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报载,有的孩子死活不让家长送,家长就起大早上校门外隐蔽处等着,或者偷偷地跟踪,一些家长愿意自费为自己孩子的考场装空调,另一些家长考试期间要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宾馆订房间。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今年一则“百余新生家长露宿清华”的报道,更是把可怜天下父母的心昭然于天下,更有浙江大学5千新生学子2万送行大军的壮举,为这父母的寸草心注上了浓浓的一笔感叹号。这里暂且不论这一现象的是与非,一幅新生家长露宿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前足球场上及周围门廊走道上的图片就足够让我们感慨不已。
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过分地呵护,是否是个好事?在这样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又怎么会成龙?家长过分的关注,是否也让我们的孩子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思考三:怎样造就独立人格的孩子
家长和社会的过分呵护,其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缺乏独立人格的孩子。
从高考时家长帮助管理准考证,到一相情愿地帮孩子选填志愿,再到护送孩子进大学校门,然后帮助孩子整理寝室卫生……,无一不反映出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和家长对孩子的不放手。所以,他们虽已成人,却还未脱离“断奶期”。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家长要求学院同意她的女儿在校园外面租房,年迈的外婆给她作伴替她做饭。虽然这是极个别的事例,但是每年因适应不了大学生活而退学回家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的“心理断奶期”延长至大学毕业还要家长陪同求职。招聘会上,不难看到活跃在招聘现场的“家长陪同团”,拥挤的会场上,上了年纪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穿梭在各个招聘单位之间,所有这些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怎么样走向社会独立面对人生。
面对这样的尴尬,有孩子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家长的责任不是体现在送我们上学上,相反,放手让我们经历人生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一次走出火车站走向学校迎新站、第一次自己报到、第一次跟着高年级同学找到自己宿舍,更是责任的表现。独立性就是体现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我们总要离开父母,而一段完整并且独立的大学生活,将使自己在离开父母后走得更稳、更好。
我不禁想起了鲁迅那篇警世且传世的大文《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先生早于80多年前就在文中,对家长本位的封建家长制予以了不留情面的理性批判,并主张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强烈反对凡事由家长包揽的育人方法。八十多年过去了,先生发出的“在昔已然”而“于今为烈”的慨叹,至今还有震撼力,如今的家长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是绝妙得不可思议。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可是我们有否想过,有些无知的父母之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去深思。
思考四:用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
在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然很通行,许多家长认为,读好书上大学是将来就业的唯一途径。培养孩子上大学成了一家甚至是几代人的奋斗目标。
可是,高额的学费,对清贫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有人作过调查:在西部相对贫困地区,农民10年纯收入供养1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约1·2万元,4年近5万元。这相当于一个3口农家10年的纯收入。也就是说,一家农户不吃不喝奋斗10年,才能供一个孩子读完4年大学。
我们需要多久才能回报含辛茹苦的父母?
在一份名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消费与父母收入、消费对比》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15年-2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还清父母在大学期间为自己支付的学习生活费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据调查,工作后的大学生,多的每年给家庭回报1000元,少的三五百元,有的甚至没有一分钱的回报。“真正能回报父母大约要到20年后,而那时父母已经老了,吃不动、喝不动、享受不了了,有的则可能早已不在人间。”所以,不少大学生发出难报三春辉的感慨。
更有在当今就业困难的形势下,由于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毕业或许就意味着失业,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物质的回报遥遥无期,精神的安慰也不容乐观。
我敢说,中国的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伟大到为了供养孩子上大学,捡破烂沿街要饭,有的甚至因为付不起大学那昂贵的学费自责得含恨自尽。可是,这种伟大最终也没有感动上帝。
有个跨国机构对非常多的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你最尊重的人是谁?”要求列出心目中的第1位到第10位。结果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孩子,他们心目中最尊重的人依次是:爸爸、妈妈、英雄人物(或是某个歌星)。而中国的孩子把父亲排在了最后一名。母亲则在排名之外,列在第11名,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只能无语。
我想,或许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上大学也许是改变自身甚至是一家人命运的一个唯一出路。可是,为了这一个出路,举家负债,背上沉重的大山,也许会一辈子翻不过身来,不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吗?我又在想,难道一家到了生计都艰难,父母为了操心学费去自杀的地步,孩子为什么非要上大学读书?在很可能由于学习不够优异,或专业问题等毕业也难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已经成年的孩子为何就不能早日工作(哪怕是打工)来承担起养家湖口的责任?
思考五:敢问教育路在何方?
在“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时代特征的情况下,大学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通往成功的道路,这是不用争论的。可是事实是,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人,十几年的教育除了一肚子的墨水之外,竟然不能够养活自己。“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无用论”背后隐藏了诸多背景因素,譬如高昂的学费支出使人“得不偿失”、学历文凭背后的“绣花枕头”、毕业即失业下的“只投入不产出”等等。一面是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加上高昂的学费,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学不能致用,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有孩子自生的原因,在经过十年寒窗的煎熬之后,终于换来了一纸的轻松自由。于是放松学习,整日沉溺与游戏玩耍之中,四年大学,四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每年有为数不少因沉溺于游戏而荒废学业被学校开除的大学生,就是一个教育失败的例证
教育失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弊病所致。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但在运用上却大打折扣。这当然和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分不开的,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考试成绩。有位高中语文教师曾经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应试教育是祸国殃民!”我当时觉得这话有些耸人听闻,可是听完他的解释,我也认同他的说法。他说教学生改错别字,教诀窍:笔画多的字一定不会是错字,因为电脑很难操作成错字;教学生写作文,不需要学生要太有思想,以防不合改卷老师的口味,尤其,作文的收尾要光明的尾巴,如果不这样,恐怕只能得低分。可以想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的人格往往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应试的结果,既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厌学现象严重,又连学生最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都得不到培养。
于是出现了,工科大学毕业因基础的excel表也不会用,一个月以后就被辞退了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excel是office的一个软件,制表格用的,和word一样简单易学,辞退的理由就因在word里插入一个图表都不会。而我们知道,计算机二级是工科学生大学四年必达的标准。
大学的教育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在高等教育大跃进的时代,急速膨胀的校园,其教学质量是否与校园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配套?在人世浮躁的现代社会,象牙塔是否能够依然保持其学术的崇高性?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还能培养出多少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产品”?
值得深思的还有,我们的国家应该投入多少教育经费?我们的学校怎样以生为本?我们的社会怎样提供孩子生长的环境?我们的家长怎样成为孩子心中最崇敬的人?我们的孩子要做怎样的人?
虽然,今年的高考随着新生的入学已经过去,可是这样的热朝还会持续许多年,同样的故事或许也还会再重复多少回。这样的问题是否还得我们再深思?
-全文完-
▷ 进入凝结的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