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背水记冬-青

发表于-2006年09月17日 晚上11:34评论-0条

每当看见家人打开自来水龙头哗啦啦地浪费水的时候,我心里就一阵阵的发紧,当年支农的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是在1981年的时候了:

在广西西北部的一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历史以来就是缺水干旱的地方,也是政府年年给予支持的重点地区。当年初夏,我奉命带领两门37高炮到这里某公社(现在叫乡镇)进行人工降雨作业。

进入阵地安置好高炮,搭好帐篷后,大家一身臭汗,习惯的找地方洗澡。当地领导热情地带领我们到了公社唯一的水源处――在镇子旁边有一个近八十平方米面积,深约五米左右的大蓄水池,里面水深不到两米。可这是什么水啊?水面上飘浮着尘土、树叶、纸张、还有让水泡得发涨的死老鼠。别说吃用了,就是看着就让人恶心,可是当地群众习以为常的用水桶挡开垃圾汲水担走。

看见我们的迟疑,公社领导告诉我们,因为这里严重缺水,附近没有常流的河溪,也没有泉水,只好在镇子的低处挖建这个蓄水池。水的来源就是:全镇家家户户屋檐下都修建了互相连通、三面光的小阳沟,下雨时,雨水冲刷了全镇的垃圾,一起汇集到这个蓄水池里面。这样,虽然水质差点,在一般年情下镇里的群众还是不缺水用,而附近的生产队没有条件,缺水的情况就严重得多。

为了了解当地群众用水的困难,在没有降雨作业条件的一天清早,我特意到附近的一个生产队看看。刚刚到村口,就看见生产队长盘大叔带领三十多个壮劳力,赶着十七、八条牛,浩浩荡荡地出村子。人人都背着一只d形带盖子的木桶,牛背搭着驮架,一边一只木桶,原来是生产队组织的背水工作。我问盘大叔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大行动?盘大叔说:因为村里蓄水塘的水质太差不能饮用,必须每隔五天就需要到远处去背饮用水回来。

背水队伍出了村上了公路,顺着公路向南走了五、六公里,拐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又走了大约五公里,最后来到一座长满树木的山脚下。山脚下有一块约五十多平方米的水草地,半尺多深的水很清澈,难道就在这里取水吗?我还没来得及问盘大叔,就看见牛群撒欢般的直奔水草地,都伸长脖子在痛饮,有的甚至躺在水里喝水。而人们却没有停步,继续朝山脚下的一个岩洞走去,原来人的饮用水是在岩洞里面取的啊。

我与大家一起进入岩洞,这个岩洞挺宽敞明亮,也不太深长,可没看见有水呀?啊,在岩洞尽头还有往下的石阶,沿着石阶下去估计有一百多米深处,那里有一个大水潭,阵阵寒气刺得皮肤直起鸡皮疙瘩。大家依次汲水出洞,先将牛背的木桶装满,再入洞汲自己背的水,上来的时候我好奇地数了数,整整386级石阶啊!

在回来的路上,盘大叔跟我说,背回去的水除了饮用外,淘米水用来洗碗;洗菜水用来喂猪;一般不随便洗澡,只是擦洗,如果下大雨就有洗澡的机会了;使用过的水还不能倒掉,收集起来浇菜地。每个家庭起码有两个能装三个立方的大水缸,屋檐下是一排随时准备接雨水的器皿。

真没想到,除开沙漠还有如此缺水的地方啊!这完完全全是在“靠天吃饭”了。我一面为自己以前浪费水的习惯感到羞愧,一面深感肩上的任务沉重。

可能是苍天有眼,在一个星期里,我们趁着有利的气象条件,两次人工降雨共97mm,为当地的群众生产和生活解决了燃眉之急。在群众的欢送中,我们转移到另外一个缺水的地区了。

打那以后,自己就不知不觉的知道节约用水了。

本文已被编辑[洗却铅华]于2006-9-18 11:42:33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水,
生命之源。
节约用水,
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