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说庐山惊魂》书稿的通信
腾龙!······
这是一部写庐山会议的书,是一部有关毛泽东的书。
一九五九年的庐山会议,是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中共高层领导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领导失控了,从而使会议由“神仙会”发展到政治局扩大会议,再到八届八中全会。
庐山会议的失控,导致了一场严肃的斗争,其结果是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家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及其一些高层人物成为“反党集团”,受到撤职处理,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身陷牢笼。显而易见,对彭德怀等人来说,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是一个悲剧。所以,毛泽东的一些后人传闻认为:毛泽东就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罪魁祸首,予以口诛笔伐,使那次庐山会议成为世纪惊魂,缭绕中外。
《外说庐山惊魂》是以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在庐山上召开的中共会议为主导事件,并把这一事件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体现出两点:第一点是体现出历史的向前发展性,第二点是对事件、人物的评介体现出客观来。从而使那些传闻中看似悖理的历史事件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趋势。在这种意义上反映出历史的、生活的真实。比如会理事件,真的是毛泽东“误会”了彭德怀吗?这一点,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和刘少奇都作了各自的说明。再如,传闻中认为,大跃进中的“五风”、“穷过渡”和庐山上对彭德怀等人的处理,都是因毛泽东“批评不得”而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个什么样?书中都有比较翔实的记录。书中不仅涉及到毛泽东和彭德怀,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说和记实,是《外说庐山惊魂》一书与同类书不同的写作特点。
“说”中有关于毛泽东“主义之争”的“四观说”,还有“挑剔说”、“记仇说”等。比如“记仇说”:古人对“仇”字的定义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也许是中国人开始时对仇的概念了。后来“杀父之仇”拓展为“杀人之仇”;“夺妻之恨”呢?妻是我个人的财产,财产又不光是妻,还有其他有形和无形的东西;所以,你夺了我的财产,损害了我的利益,也叫仇;甚至伤了我的面子、抢了我的位置、你比我强等也都成了仇。
“记实”尽力把史实性、历史性、发展性、客观性、知识性于溶于一体。比如,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时和人谈到:“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毛泽东在这里就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刘伯温和郭嘉。刘伯温名叫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号。刘基当初是元的进士,那时他忠于元;后来成为元的逐臣,他就隐居待时,终于辅佐朱元璋成就了事业。
刘基第一次见朱元璋,吃饭时,朱元璋指着手中斑竹箸,让刘基赋诗。刘基随口念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元璋蹙眉道:“秀才气味。”刘基接着又说:
“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
诗中“留侯一借”又是一个典故。
这刘基还是个术士,能观天象,后人就说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郭嘉又是个什么人物呢?据《三国志》里的《郭嘉传》中记载: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一开始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于是就跑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这么一个连曹操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决断就想好了郭嘉,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一场。后,曹操兵败于赤壁时,更是思念郭嘉。
连同“曹营之事,难办得很”一史,巧妙地表达了毛泽东对陈云的思念和对与会者的告诫。书中就这样史中有史,史实相连,给读者一个与其他毛泽东研究著述不同的崭新的品味效果。
修改中的本书约二十余万字。有何见教,敬请指赐教!
礼!
程群
-全文完-
▷ 进入程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