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林徽因
北方的天气在寒流侵袭过的几天后终于又慢慢温润起来,夏天的尾巴终不甘心就这样被人们遗忘,还是固执的在初秋的轻寒中招摇的晃上一晃。和风温柔细软的象稚嫩孩童的手,浅阳悠悠然然懒懒散散的闲逸飘飞,可正是因了这样难得可人的好天气,我许久以来沉闷的心绪闪过一丝光亮。就在我享受这入秋以来难得的闲适时,才突然发现家乐福站台前面的广场正在举行图书展。是的,是的,又要驻足了,我的心对着自己说。
天文、地理、经济、宗教、美容、后现代流行小说……我在偌大的书市里流连往返,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最后的脚步和目光还是停留在了那本“林微因画传”上。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这许多年过去,她依然在吸引我那颗沉默与萧冷的心。
记得初中时,第一次读到“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我第一次读出了诗的生命,不知多少次我曾久久的呤诵那情切切的诗句。而正是这首诗,导致我买回了“徐志摩传”,可是在“徐志摩传”里,我却被他生命中的女主角之一--林微因,深深的震撼了。
第一次看到林微因那张16岁时的照片,我诧异于她的美,真如远古的诗经之中所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娥眉。她的神似月,她的心比诗心,她的丽质天生中没有一丝杂污,如此清新而铅华不染,纯净端庄,娇柔不媚,在我可怜惜的词汇中甚至于找不到最适合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一种完整而又绝不空洞的美,她那双凝视的眼神中蕴藏着如亘古深潭一样清幽的气质,她的美,不仅仅在容貌,更有她的神,直捣人心脾。我就这样走进林微因如梦如幻明澈无暇的眼眸,她给我的第一印象竟在我那青春如水的花样年华中久久不肯散去。
林微因出身于仕官世家,从小聪明伶俐,背起书来无不成诵,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在16时就远度重洋去英伦留学,中西兼修的文学修养使得她即有中国传统闰秀的遗韵,又不失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
迷上林微因不仅仅为她那花一样的容颜,还缘于她那场与徐志摩终成虚幻的爱情,在那样情窦初开一场爱恋中,终没有谁对谁错,她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直到徐志摩飞机失事意外的发生,这个故事成了她一生中永恒的悲美。从英伦到北平,从花期如梦到日臻成熟,徐志摩是上帝安排给林微因的一个特殊的朋友。错错对对,浓浓淡淡,深深浅浅,心头的,眉头的,转瞬间都停止了发生,不该发生的发生了,不曾发生的却永远不会再发生了。就这样恋上林微因,恋上这一场凄美的爱情。
而后,林微因诗起也是因了徐志摩的影响,而且她还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和剧本,成了二三十年载誉京津的新月派诗人。
而林微因的学术生涯,起始于她的爱人梁思成先生,对于古建筑,她是当着近乎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和献身的。而且她还参与了共和国国微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她与丈夫梁思成一道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学,成为我国这一方面的第一代学者;作为诗人,她在诗歌、散文,戏剧方面显露的才华不同凡想。
可是,娇柔的在林微因26岁时就开始已身染病疾,随着在那个年代中战乱的展转与颠簸,病疾更加无情的侵蚀着她的身体。以至于共和国建国后许多清华建筑系的筹备工作都是她在病床上进行的。
手术曾挽回了林微因的一段生命,可是终没有留住这一代才女与佳人。她的人生旅途在51岁(1904-1955)时画了句号,这个坠入人间的精灵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病床上渡过的,可是她就是在病床完成了许多诗篇,完成了许多讲议和设计。看着她画传里卧在床上的照片,我仿佛又看到那个16岁女孩子的清澈眼神,但多了的是一份岁月的历练。她象一颗慧星,光亮耀眼却短促,留给人们的是太多的怀恋与畅想。
正如她一生的挚友金岳霖先生(为林微因终身未娶)为她所题:“一身诗意与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这茫茫的书市中,这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对林微因情有独钟,翻开她画传的一刹那,我依旧感觉到那种心灵的震颤。就象在茫茫人海中,你只会对一个所爱的人(他或她)情有独钟。
我知道,再许多年以后,当我皓首苍颜,再在这样一个如此的书市中,我依然会爱不释手执起那本“林微因画传”,就象在许多年以后,我依然会想起一个人,一样!
-全文完-
▷ 进入半朵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