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桥西,
凭览处、
诗魂圣地。
临潭北,
舞蝶深草,
漪莲浣溪。
碑楚风萧茅室破,
堂思笔落波澜起。
入柴门、
闻笋吟松讴,
古楠迹。
正人日,
客络绎。
悼野老,
翰墨犀。
信有文章在,
马辕江蓠。
皎月清风著草堂,
倦龙卧虎惊云际。
水东逝,
舟涌入湘江,
天悲雨。
注释
草堂: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暮,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西(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称杜甫草堂。自760年到765年,其间除流亡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以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早是唐末,韦庄就在遗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经历历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时,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馆的规模。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万里桥西:草堂正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话潭北庄。”这本是杜诗《怀锦水居止》中的句子。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不是今天的百花潭公园。杜甫所建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西边,古百花潭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的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位置,也与今天草堂位置完全吻合。
舞蝶深草,漪莲浣溪: 。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外江,大江,清江,流江都是其不同称谓。浣花溪其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与她秀美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故事。唐时,溪畔住着一位贫家女子,姓任。任姑娘的母亲笃信佛教,一日梦有仙人授以宝珠,一觉而有妊娠,来年四月十九日生下任氏。任氏长大后也敬奉释事。后有一满身疥疮,衣服垢敝的和尚路过,见者无不恶心,惟独任姑娘不加歧视而净重之。一日此和尚脱下那沾满脓血的袈裟求浣,任姑娘欣然答应。此时奇迹出现。但见她每漂衣一次,莲花朵朵,随手而出,霎那百花满潭。人们无不惊异,和尚却不知去向。当地人将任氏浣衣之溪命名为“浣花”。其实,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这条河的水质特好,无论用来濯锦或造纸,都能使之“益鲜明”,有一浣而花的意味。杜甫在《曲江》中有佳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写浣花溪的恬静和美丽。
碑楚风萧茅室破:尽管“茅屋为西风所破”当我们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但见竹树丛中,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农居建筑,这就是于1997年2月重建落成的茅屋,茅屋为典型的穿逗式建筑,竹篱笆,茅屋顶,“三见两头转”的川西农居风格。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石桌凳就是杜甫一家娱乐休闲的地方了。
堂思笔落波澜起:大廨西壁有郭沫若老先生用狂草字体题写的对联。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常在诗中以创痍喻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上联指杜甫用诗歌真实,生动的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变,不愧为诗中的圣哲。下联则赞扬诗人同情人民的苦难,写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惨境遇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震撼人心,犹如波涛巨澜。
入柴门、闻笋吟松讴,古楠杞:步入柴门,左边的四松和右侧的五桃则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种植。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杜甫非常喜欢爱院中这棵楠木,他枝繁叶茂,可以遮雨,避暑,诗人也常在树阴下吟诗。可一次暴风雨将这棵楠木连根拔起。诗人异常伤心,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为了告慰诗圣在天之灵,现在草堂内四处都种上了楠木。楠木,松树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欢的三种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诗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正人日:“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旧俗说法: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诚笃有人日游草堂的风俗,溯其渊源,却要从杜甫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高适的友谊说起。杜甫早年漫游,与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结下真挚友谊。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在今程度崇州做刺史。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770年,漂泊于湖湘一带的杜甫偶然又重读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托哀思。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实在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佳话。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洲(今四川南充)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拟成此联。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抵蓉后特宿于草堂外,待到初七才到草堂题就此联。此联一出,骚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杜甫,以后便成为成都风俗。
信有文章在:门上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潘天寿所书,“柴”字用了艺术体手法。楹柱上有名人何宇度所撰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老车马驻江干。”点化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杜老的原意是说:我哪里有什么轰动海内的惊人之作呢,有何劳顿贵客驾临我这茅屋呢?作者改动两个字,巧妙的赞美杜甫:先生你的大作的确万丈光芒,震撼海内,所以历经千年,仍受后人追慕,至尽还有络绎不绝的瞻仰你故居的车马停留在浣花溪畔。
皎月清风著草堂,倦龙卧虎惊云际:“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作者顾复初借用杜诗,云:“异代不同时”,说自己和杜甫岁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封建时代的文人大多都以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奋斗目标。但作者认为能像自己和杜甫一样堪似龙虎相喻的很好。故云:“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但联中以“龙蜷虎卧”作喻,流露出惆怅之情。可见作者的两重含义:一是赞美杜甫岁和自己一样漂流蜀中,但杜甫总因诗垂名,留下一长存天地的美好草堂,受后世瞻仰。而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报国无门,也没有什么留存后世。
水东逝,舟涌入湘江,天悲雨。杜甫晚年飘泊湖湘。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溯汨罗江往昌江不幸病逝。
作者:刘砚军
-全文完-
▷ 进入子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