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80后”写作现象回顾(一)圆月弯弓

发表于-2006年09月15日 下午5:02评论-4条

世纪之交,一个被媒体冠以“80后”的新生写作群体集束式涌现,在短短几年内形成浩大的声势,引起广泛关注。从写作者的热情书写到读者的积极参与,从出版界的大力投入到图书市场的畅销流行,从大众传媒的热烈炒作到主流批评的纷纷介入,使“80后”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 

一、“80后”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80后”这一命名尚未提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国内文坛上,少年写作的现象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作品或洋溢出浓郁的青春气息,或表现出充分的个性张扬。他们尽管并不成熟深刻,但是流畅自然,没有世故矫情,更能引起同龄人的共振”[1]。时至二十一世纪初,韩寒的《三重门》、春树的《北京娃娃》、郭敬明的《幻城》相继推出,“少年写作”、“青春文学”、“新概念青春派”等涵盖面较窄的命名成为图书市场上保障畅销的标签。这一现象引起媒体较大关注。 

“80后”概念的具体提出存在模糊之处。据报刊、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报道,中文界“80后”概念的提出者是被称为“80后文学领袖”的恭小兵。然而至于其提出这一概念的具体语境、具体用意、具体时间以及具体文本皆难以明确,也无人深究与考证。这一概念出现后,为大众传媒广泛采用,一些出身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写作者最初对其也表示认同[2]。2004年2月,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周刊将春树、韩寒等称做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明确命名与定位,使“80后”迅速取代其他称谓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语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80后写作的关注。在2005年6月25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全球版)上,又出现了中国青年作家李傻傻,周刊认为,中国的“80后”成为当下文化的关键词[3]。 

与概念提出的模糊性相对应是其内涵与外延上的不稳定性,“时至今日,人们对这种命名方式所涵盖的文学写手及其写作行为、写作成果有着迥然不同的体认和价值判断”[4]。并且随着过度的炒作和滥用,许多读者、评论者及80后写作者本身对这一概念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 

以年代、时间段为标准对写作者进行归类与界定历来存在较大争议。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于一个写作群体或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与研究,批评界有必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一的研究对象,同时又需要切实地贴近深入地探究,指出其非整一性的差异,以达到文学批评的真正目的。“80后”并非一个创新性的批评语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对二十世纪末“新生代”、“七十年代人”等命名的承接与模拟。对于以时间段来划分作者群的批评现象已有不少作家和批评家做出或激烈或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总体而言,这种划分方式有其合理性与可取之处,因为“时间在两个角度具有了研究的价值:一是作家的年龄;二是他们参与文学活动的时间。年龄的社会学涵义首先是个人的经历。对于一名作家而言,个人的经历是他拥有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对形成他的世界观与美学观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是政治运动频仍、经济体制转型,社会观念尤其是价值观不断变化的社会里,十年恐怕足以完成一代人的社会人格和知识人格”[5],而且“每个年代都赋予这个年代复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处于这个年代的人们,特别是有着精神文化敏感的文学家更会有着自己年代的情绪记忆和书写方式”[6]。80后自然具有属于自己年代的情绪记忆和书写方式,80后在迥异于前辈作家的成长环境和写作平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具有属于自己年代的独特追求。 

“80后”是个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概念,不仅仅是局限于“出生于80年代”。依据相关报道与评论,以及80后自己的说法,我们可以将“80后”界定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到八十年代中前期出生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或二十一世纪初创造出有一定水准的文学作品,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写作者或准写作者。 

二、多重因素交织下的“80后”写作现象梳理 

少年写作或青春写作的现象从来就有,但像80后这样集束式出位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现象无疑是空前的。 

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80后的崛起亦是多重因素相交织而促成的。我们在看待80后现象时应辩证地意识到这一点,以便进行贴近深入地分析和判断。80后写作者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阶段,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介入使得他们的成长方式、思维品质及自身的素质才华皆相左于以往任何一代。在他们能够用笔来表达思想的时候,社会又在他们面前摆放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给予了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他们“独生子”、“独生女”式的成长体验,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等主体性因素又是他们取得成绩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同时,多重因素催化下的80后自身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一)“80后”写作现象全景回顾 

1、前奏——“青春文学”写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学生自身创作的且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开始出现,代表作如郁秀的《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1996年)和许佳的《我爱阳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一度风靡校园,初步培养起一批“青春文学”读者群(他们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读初中或高中),并吸引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尝试类似题材的写作。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也对许多成年人的思维形成冲击[7]。 

郁秀、许佳等人的创作可以看作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和“80后写作”的前奏。她们的作品无论从写作背景还是从叙述视角来看,都被奉为后来者进行创作的范本。“80后”写手郭敬明、张悦然、宋静茹等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提及许佳等人对他们的影响[8]。 

2、催生——“新概念作文大赛” 

新概念作文大赛[9]的成功举办是“80后”崛起的重要契机,改版后的《萌芽》杂志则为“80后”写作群体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99年初,将办刊方针定位为“青少年文学爱好者入门的刊物”的《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国内著名高校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及其后历届大赛评委皆为国内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如王蒙、贾平凹、陈思和、曹文轩等。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新概念大赛的参赛对象为30岁以下的青年人,而真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处在高三及其以下年龄段的中学生的参赛。首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韩寒及七名被保送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名牌高校的一等奖获得者,更让新概念大赛成为舆论的焦点。其后连续举办的几届中,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写手,如郭敬明、张悦然、顾湘、颜歌、蒋峰、苏德、杨哲等。这些“少年写手”拿奖的后续文章是出书,继而成名。他们从“新概念”中走出,最后进入一个带有理想光环的圈子,成为青少年读者心目中真正的“名人”,也正是他们构成了80后的主体部分。新概念作文大赛即《萌芽》改版的巨大成功是当事者们始料未及的。“它(新概念作文大赛)使得出版界跨过比我们年纪大很多而有水准的作者直接去关注80后孩子们的写作”[10],“新作者只要在《萌芽》连续发表作品,或者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立刻崭露头角,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也会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11]。 

国内部分纯文学期刊对80后的关注也对他们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70年代人”方兴未艾之时,《芙蓉》、《上海文学》、《花城》等名牌杂志纷纷开启了80后专栏;湖南的《文字客》几乎成了“80后”专刊。能够得到主流文学期刊的认同,无疑给80后写作者们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热情。 

3、茁壮——互联网和媒体炒作 

国内文学网站的兴起与《萌芽》的改版、新概念的举办几乎是同步的,同样是80后崛起的重要契机。 

互联网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自由宽松的公共领域,为世人提供了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领域。1997年开始有一部分人痴迷于制造个人主页,在这一基础上,各种类各层次的中文网站迅速出现。世纪之交,文学网站火爆发展,几乎所有站点都为年轻的写手提供了原创空间。其中始建于1997年12月25日的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提倡“生活、感受、随想”式的原创网文,在众多的网站中脱颖而出,受到不同层次网民的欢迎。80后写作群体中的大部分都参与了榕树下网络写作的热潮。网络文学的发展正在毋庸质疑地改变着当代文学的版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上的写作,这是趋势,任何人都不能阻挡”[12]。 

较之纸质媒介,文学网站在容纳无写作背景的年轻人方面展示出卓越的弹性与张力,这给80后的横空出世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文学网站与《萌芽》、新概念共同为80后写作者搭建了一个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写作平台。可以说,80后写作者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代,“网络是大部分‘八十年代’写作者目前赖以生存的发表平台”[13]。在80后还未形成一股潮流之前,80后中的一批早已成名于网络,如以书写“残酷青春”见称的北京少女春树(“榕树下”网站的“状元”)、以小资式的情爱小说为网络读者追捧的“男安妮”一草(网名)、在获得新概念一等奖之前已出版网络作品集《流浪歌手的情人》的周嘉宁等;新概念获奖者、《萌芽》写手群也大都投身于网络文学创作,并凭借已有的名气迅速聚敛大批网络读者,如陶磊(“榕树下”的夜×)、颜歌(“榕树下”专栏写手)、郭敬明(网名“第四维”)等,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岑孟棒以其网络小说《灰锡时代》获取2001年“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大奖。80后写手们也拥有大量专属的网站,如苹果树网站、黑锅论坛、黑蓝论坛、天涯社区的“生于八o”等等。他们多在此进行着一些非功利性、富有实验精神的创作的交流与传播。 

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在世纪之交恰恰是表达欲望最强烈的阶段。他们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有足够的热情进行创作,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予了他们宽松自由的空间和机会,同时网络写作与阅读所特有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也大大吸引着年轻写手。为马原、白烨等文学界前辈认可的李傻傻的话颇能反映这一写作状况:“如果说以前对写作只是兴趣的话,那么我在网上发表的《我最难忘的一双女人的手》等文章受到好评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对写作达到了痴迷的地步”[14]。文学网站的出现保证了80后写作者们足够的创作热情与自信,也为他们提供了被批评界和出版界认可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网络写作使80后写手在获得传统媒体认可之前,已经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拥有了巨大的读者群,用网络术语来说就是“超高的人气”、“惊人的点击率”。对于出版商而言,这样的作品是用不着担心销路的,这就为80后“未入文坛,先入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虽然说网络写作现在看起来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妥协,但是其实这种妥协依然充满了力量,并且正在逼迫着传统平媒也不得不去关注它。在八十年代的写作者还没有办法走上文学主流地位的时候,当然不能够放弃网络写作,要占据网络写作作为自己的阵地,同时拓展出去,和平媒相结合,一旦有机会的话就能够拿出自己的所有资本出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舞台”[15]。

大批网络原创作品的出版更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皆产生了较大反响的“80后”网络写作的出版物有:春树的《北京娃娃》(榕树下文学网站)、孙睿的《草样年华》(新浪读书频道)、李傻傻的《红×》(新浪、网易、天涯三大网站同时推出)等等。这些作品凭借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聚敛了令人惊叹的人气,轻而易举地冲破了图书市场的商业屏障,也让传统文学界不得不表示关注。这也更大程度上激发了网络写手们的创作热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圆月弯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指尖儿点评:

有心人处处都可以做成学问,值得学习。

文章评论共[4]个
梦天使-评论

文字, 心灵与心灵的纠缠。拷问。。学习(:
  【圆月弯弓 回复】:天使好呀…… 问候了  [2006-9-15 18:24:09]at:2006年09月15日 下午6:23

轩雨抚梦-评论

该精之作!烟雨难得的好文!应该精华大家看!了解了解!
  【圆月弯弓 回复】:合在一块才能得精华,不过没办法,合在一起超过2万个字符,发布出去,只得分两页发…… 
不过精不精又有什么关系,有缘人自会看到。
[2006-9-15 20:46:40]
  【圆月弯弓 回复】:合在一块才能得精华,不过没办法,合在一起超过2万个字符,发不出去,只得分两页发……  不过精不精又有什么关系,有缘人自会看到。 
况且学术性太强,很多人会不喜欢。 [2006-9-15 20:49:25]
  【轩雨抚梦 回复】:烟雨里这样的文章很少见!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这里的青年太多!包括我自己也是!我很钦佩写这样文章的人!我全力支持精华!精华是为了让大家看!学习,思考! [2006-9-16 18:34:50]
  【圆月弯弓 回复】:谢谢你的支持,那你就向编委会的人发短信,提建议吧!
真的 很感谢。其实我也只是个“青年”,也是个“80后”——84年   [2006-9-17 9:42:22]
  【轩雨抚梦 回复】:好的!! [2006-9-17 9:58:15]at:2006年09月15日 晚上7:39

鱼儿自游-评论

清晰,赞赏!呵呵,很不错!
  【圆月弯弓 回复】:鱼儿晚上好:)
有小说么?投过来,顺便给你审核了 [2006-9-15 21:08:29]
  【鱼儿自游 回复】:呵呵,我有五十万字的小说,呵呵,暂时不发 [2006-9-15 21:12:07]at:2006年09月15日 晚上9:03

文霏-评论

举人就是举人!at:2007年12月14日 中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