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心俱惫,暗自慨叹——生活的确需要艺术。我想,若是感到心累,“生活的艺术”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为杂事所扰,不能艺术地处理之,难免身累、心累、苦不堪言,最终抑郁难解,中道崩殂,也未可说。我就读的大学有个优秀的老师,只因为久久呆在副教授职位,不能晋升,正值壮年的四十几岁时,又一次未能晋升,居然月余后郁郁而终——让人叹惋。宝贵的生命竟然轻易为外物所累,岂不悲哉。生活的艺术已然丧失殆尽。
人的一生总会有太多的失意、落寞、苦闷、虚妄,若是没有一点艺术来点染生活,实在会乏味得紧。林语堂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英文作品,颇受欢迎,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之甚。只是林语堂的境界过于高雅,平庸如我辈有些无福消受。
“生活的艺术”中的“艺术”当作何解?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艺术”有这样一个注解:“指富有创造的方式、方法”。这个意思与之更为相契些。
大道理,人们总是很容易明白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之——教训其别人来可谓是“一套一套的”。但教训他人者自己能做到哪个份上,这是个大大的问号,甚至是个惊叹号。所谓“知易行难”便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佩服阿甘,佩服雷锋,佩服那些能把简单的想法默默地贯彻到底的人。
我想所谓生活的艺术并非就得做出那些闲云野鹤、桀骜不驯、冷眼旁观、万事不关心的姿态种种。所谓艺术的生活也并非就是一种闲适的生活,而是那种富有激情,永远处于思考状态,富于创造性的生活。或许会更累,心情却是快意的。
人总是容易为外物所累。谁能永远自己控制自己,那会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真的需要注意排解、需要释放,使自己永远处于一个心气平达的状态。能够在劳累的生活之中不为所累而且能够从中获得快乐,能够觉察到每日的新鲜之处,能够每日活出迥异于昨日的滋味来,能够使自己的生命获取一种永远在创造的快意,这大概已接近生活的艺术。
我想若要生活得有滋味,需要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事前挤出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方能在真正做正事时游刃而有余地,事后亦可以心情舒畅,依旧精力充沛,生活也因之而有声有色,内心中产生艺术之韵致。若是生活起来毫无章法,老师因为兴趣而耽误了正事前的准备,必然会在做事时心慌气躁,手忙脚乱,事后心情沮丧,困顿不安,确是得不偿失——丧失了生活的艺术。而且与此同时,你的兴趣也会随之冲淡了,而不感兴趣的会更加索然,自己也会变得怨气冲天。
一个能够艺术地生活的人,需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什么是热爱?热爱,是对人对事物很热烈的深切的爱。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事物只要我们深入进去了,就会从中发现乐趣。天下的事理在终极上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抱怨,叹息。对不喜欢的工作而抱怨、叹息的人,对于他喜欢的工作也是充满着抱怨、叹息的——他也因之永远难以从生活中获得乐趣,永远难以与艺术擦边。
我想大多数人终生只能于平淡中度过一生,然而平淡不等于平庸,平淡中也会有绚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淡的生活中饱有着创造的激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当我们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去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使环境着我之色彩……这样或许能使生活更接近于艺术。
时常感觉身心俱惫亟需一点“艺术”来点染我的生活。写此文,绝无故作高深之意,亦非欲自比为精神导师,只是想借这样的一篇文字来警醒自己,也借此向诸位求助:如何才能生活得更艺术些?
-全文完-
▷ 进入圆月弯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