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荒唐的真实故事冬-青

发表于-2006年09月14日 上午10:35评论-1条

荒唐的真实故事

——文革初期某生产队的一天

在“突出政治”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日子里,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政治挂帅”,以“最高指示”指导一切工作的狂潮。无论你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有选择的朗诵一段“老人家”的语录——“最高指示”,方可进行你准备做的事情。比如你想问路,应该这样:“最高指示”:“为人民服务”。“请问,去xx地方怎么走”?回答:“最高指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往左(右)或者往前”。就连街头巷尾,也有“红小兵”像当年的儿童团查路条一样,设卡要过路人背诵完一段语录后才予放行。

这股狂潮越演越烈,最后基本形成了一套格式,就是:早请示,晚汇报,饭前三句话。当然,各地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其格式是一样的,就如数学公式一样标准化。

当年我上山下乡在一个大山深处的某个生产队里,就亲身经历了这一出公式化,标准化的活话剧。现将某一天的经过记录如下:

天色蒙蒙亮就起床,漱洗干净就肃立在家里的“宝书台”前面(各家的“宝书台”有所不同,一般的是在墙上挂一幅“老人家”的肖像,档次高的是立一座雪白的石膏塑像。下面有一个铺着红布的小平台,平台上摆放一套扎着红绳的“雄文四卷”)。虔诚地唱毕《东方红》后,就根据当天的情况选念一段语录。如果当天是去参加批判会,就念:“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当时,大家的革命自觉性是相当高的(如果胆敢不做,让人揭发出来,大批判的滋味谁都受不了)。

出门就到生产队的晒谷场集中,生产队长从仓库里面拿出“仪仗”来,大家就排着队,跟着仪仗队出发了。队伍最前面是“老人家”的画像,接着是一面大红旗和几面小红旗(各色彩旗是不允许的),次之是几块“最高指示”牌。到了地头田间,将“仪仗”插在高处,煞是壮观,然后大家就按生产队长的安排开始劳作。工间休息的时候,身穿绿军装(一看就知道是仿制的)的学习积极分子,就组织大伙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收工的时候,按出工时的顺序排队回家。

吃饭的时候(无论午饭,晚饭),当饭菜摆好在桌面上时,全家老少排列在“宝书台”前,齐声朗诵:翻身不忘…,幸福全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接着齐唱“天大地大不如…,爹亲娘亲不如…”。然后开饭。

晚饭后,全生产队的劳动力还要集中进行晚汇报。照例念了“最高指示”:“要斗私批修”后,生产队长给当天出工的劳动力们讲评工分的分配类别:一等工分12分,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与劳动强度大的贫下中农可以得到;二等工分10分,中农以下家庭出身的可以得到;三等工分8分,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们;四等工分6分,属于半劳动力(满16岁不满18岁的和60岁以上的人)与“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们。我虽然刚刚满16岁,家庭出身属于“九种人”(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臭知识分子)之一,也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是我是响应号召下来的,是“老人家”派来的客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享受二等待遇。记分员分别记录好每人当天的工分,并公布上墙(透明度还不错),全体唱完《大海航行靠舵手》就结束了晚汇报。

这种公式化的活动与政治记分的方式,延续到“九大”召开后才结束。 

亲历了这个历史阶段的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这样的记忆?是否也亲自参加了 这一荒唐活话剧的“演出”?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体会?年轻的朋友们,你们相信真的有这种现象吗?但愿噩梦永远成为过去,时代的车轮毕竟是在前进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这已经成为历史。
我当年也跟着父亲“请示”过。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一想起那个年代,总有说不出的感慨。三十多年前的事情。
  【冬-青 回复】:这是一场民族噩梦,但愿永远成为过去。 [2006-9-14 20:01:13]at:2006年09月14日 下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