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就中断了。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同年1月2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没有教师节以前,老师也是受到尊重的。古代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语。
老师地位受到不平等待遇是在文革期间。在那个“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年代,老师成了“臭老九”,有不少老师被纠斗,也有不少老师在那个年代送了性命。就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圣人,都被跨越时空的批成了“孔老二”。但教师排行老九却不是文革期间的发明。宋·郑恩肖的《心史》说:“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到了元朝,换了一点:“八娼九儒十丐”,这里的“儒”,在古代大致是指读书人。而在古代,教师们也大都就是读书人。
随着时代步伐的快速前进,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越来越让人尊重了。所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地位越来越高了。所有人都知道,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老师,受到尊重是理所应当的。
20年前,举国上下欢庆第一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见诸党政文件、新闻媒体最常见的是“尊师重教”“教育兴国”等极具号召性的字眼。那时,过教师节,学生往往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等小纪念品送给老师,贺卡里书写着几句衷心祝福的话语或者赞美老师的诗歌,最贵重的礼品也无非是一支比较精致的国产钢笔。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节期间学生送给老师的礼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昨天和今天早晨,我到我市几所不错的中小学门口去看了一下,学校门口的鲜花店聚集了许多学生,在为老师买鲜花祝贺教师节日快乐!为此,鲜花的价格也比平时贵了两到三倍。一束鲜花倒不值几个钱,每个家庭也都承担得起,但这种现象似乎不太应该。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鲜花背后,是否还有比这更加昂贵的送礼现象呢?
给老师送礼,我有过亲身感受。十五年前的七月份,女儿刚入托,单位同事就问我:你给老师送礼了吗?我说:没有。同事说:你得送啊,孩子是长托,不送的话,对孩子没好处的。说心里话,当时我考虑一个托儿所,对孩子再不好,不至于打骂孩子,所以就没送。过了二个月,到教师节的时候,女儿对我说:“妈妈,许多家长都为老师送礼物了,有给老师买化妆品的,还有给老师送裙子的。妈妈,咱们送什么呀?”听着女儿的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女儿只有三岁。我对女儿说:“这个礼咱们不送,只要你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送礼老师也一样喜欢你。”
当时我在想,这样的现象在一个三岁孩子的心里,扎下了什么根儿?三岁的孩子,可以说只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在上面所描画的一切,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明天。对于社会上的现象,我不想随波逐流。但做为母亲,也不想因为没送礼,而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关照。过后,我独自请老师吃了饭,并用现金的方式做了表示。您猜老师在推辞了几下后说什么?她说:“我们做老师的不应该收礼的,但家长都送,一束花,一套化妆品也没多钱,但让孩子看见不好。家长们也不注意影响……”我听后,使她原来在我心里比较好的形象,一下子打了折扣。老师收礼,家长才送礼,还闹个家长不注意影响。
今天早晨,遇到楼上的邻居,她的女儿今年上高一,她问我:“嫂子,教师节了,你为老师送礼了吗?”我说:“从女儿上初中开始,我一直没给老师送过礼。”她说:“我女儿昨天晚上回来说老师说的‘教师节到了,请同学们告诉家长不要送礼。’我不明白这是老师要礼呢,还是真不让家长送。所以,送与不送,我挺矛盾的。”我对她说:“如果孩子学习优秀的话,可以不送。让孩子用优异的成绩为老师献上一份厚礼吧!”说完,她笑着上楼了。不知道她是否还去为老师送些什么?
小侄女上小学五年级,昨天我特意打电话问她,是否给老师送礼物了。侄女说:“我妈去的,不送不好。别的同学都送,我要是不送,老师们会对我有想法的。”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实际老师不收礼,同样可以对孩子负责任的。这点我相信,只要是孩子成绩特别优异,家长不送礼,老师对孩子也不错。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总有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啊!
女儿初二时,班级同时转来两个学生,两个孩子同时被安排在最后一排。三天后,有一个孩子被调到了前数第三桌。两周后,这个孩子再次被调到第一桌,而且每当有课堂提问的时候,肯定会叫到这个孩子。女儿回家跟我说:“妈妈,新来的这个同学家长,给老师送了1,000元钱。那个没送礼的,还在最后一排呢。看来,钱好使啊!”我对女儿说:“别看没用的,别说没用的,别管没用的,更别想没用的。把你的习学好了,就行了。”女儿当时的话让我想,现在的老师怎么都这样啊?实际再想回来,这是正常现象。医生还收红包呢!曾经老师受过不少苦,“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苦难年代过去了,“臭老九”的时候也一去不复返了,老师也应该扬眉吐气了。
现在老师的待遇不低,政府规定:教师收入与公务员看齐。教师的待遇得到了保障,如今一名中小学高级教师月薪达3000-4000元;即使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也有2000多元;而大学教师月薪过万元也不是什么希罕事了,许多老师不但有了“房子”、“票子”,而且还有了“车子”。经济基础以外,教师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在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教师都占有一定比例,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大大提高了;每年的教师节都会隆重表彰、奖励一大批优秀教师。
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相对高了,但个别老师的责任心却不强了。在初三和高三的许多老师中,对孩子所关注的并不是如何成人,更多的是追求孩子的重点升学率。在初三和高三年级里,一个班组六、七十个学生,老师多数只抓前十几名。因为,这十几名学生在中考和高考时,进了重点校,可以给老师在经济上带来许多实惠。学校、区里、市里对学生升重点多的班级老师,是有丰厚的奖励的。这是学校方面的,还有学生这方面。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和高中,家长就会备“谢师宴”,请老师的同时,还会给老师一些酬金。相反,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知道孩子的成绩不突出,便在平时给老师多送些礼,以求得老师的“特殊关照。”这个“特殊关照”,是要用“礼”来开道的。
由老师追求学生的重点升学率,我想到了非常有成就感的先师孔子。他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年代,恐怕是做不了优秀教师的。原因是:他的升学率不高。孔子有“三千弟子”,最后成才的不过“七十二贤人”,按照他这个比率,成才率仅为2·4%,如果按照这个比率,高三一个班按100人来算,才有不到三个人进重点,升学率不高,奖金何处来啊?所以,今天可能有人认为孔老夫子的教育方法吃不开了。所以,这样的老师的门前也会冷落的。
现在为老师送的不只是一束鲜花了。从一开始的挂历到鲜花、再到保健品,甚至首饰、高档手机等奢侈消费品,送礼的花样真是日新月异。通过教师节送礼,一些孩子们会认为礼品、金钱可以买到“老师的关照”,实际也确实是能爱到“老师的关照”。这一现象正在告诉孩子,凡事都可以通过金钱、关系摆平的观念,因此,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
师道有风,源远流长。“传道,授业,解惑。”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比较实在的说法。今天的人们也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教师是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教师是瘦竹,虚心劲节,绿意融融等。无非是想说明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清贫、寂寞和奉献,但又不乏崇高与神圣。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认同。当“知识就是财富”、“科技就是生产力”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时,社会就会越来越意识到老师的作用和价值。
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既已为人师,就应该乐为人师,善为人师,绝不能愧为人师。太多老师都是如此做的,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也有部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行为,损害的不仅是老师的尊严,使教师行业蒙羞。但愿不要因“礼”而影响了老师的高尚形象。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