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高炮人工降雨拾遗【原创】冬-青

发表于-2006年09月09日 下午5:08评论-2条

高炮人工降雨拾遗【原创】

自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归来后,我们b地区预备役某37高炮连连续几年为本地区各县作人工降雨作业,其中一些趣事难以忘怀,特回忆二三事供朋友们一笑。

一:急也没用

1980年4月中旬,奉上级命令,我带一排两门高炮到b地区l县进行人工降雨作业。该县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大石山区,土壤贫瘠,干旱少雨,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木薯,豆类。小小县城人口不足9000人。

对于我们的到来,“县革委”(文革的遗留称谓)非常重视,按规定每门高炮必须配备一名县委常委任炮位指挥长,县武装部副部长任副指挥长,有气象员,电话员,卫生员,炊事员。另外还配备了一个班的武装民兵,负责炮位警戒与炮弹输送。

吃过晚饭,大卡车牵引着高炮连夜赶往离县城20多公里的山区。两门高炮分驻两地,从军用地图测量,直线距离有20公里。我们20人连夜把高炮推上山包,用石块打好炮位脚(以免开炮时的后坐力将炮移位),安装好高炮,连接电话线,再搭起帐篷,此时天快亮了。

中午前,我们再次用水平仪测试了高炮位置,试试电话线路是否正常,就眼巴巴的等着气象员的预报了。一连10几天,根本没有可作业的气象条件。在这连鸟都少见的深山老林里,10几个人枯坐在帐篷里发呆(早就没聊天的话题了),大家对气象员从袖珍半导体收音机里抄录的多少多少毫巴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山里没电没广播,更谈不上电视了,扑克也是稀罕物。)

一天傍晚,气象员兴奋地将气象图展示给大家看:“有气象条件了”!其实不需要他说,炮位西南方向天边黑云滚滚,不一会就差不多移动到我们的头顶啦。多好的降雨气象条件啊!我一把扯过雨衣,蹬起水鞋,大声命令:“就炮集合”!大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上炮位,掀去炮衣,摇起了炮口;负责递弹的民兵也赶紧拿起抹布擦起了炮弹了;警戒哨兵马上就位。我看一切准备就绪,操起电话就直呼指挥部请求开炮作业。可是电话里面迟迟没有回音,时间一分分过去,急得我满头大汗。眼看着乌云挟着闪电已经到达我们的头顶,湿润的狂风刮得气都喘不过来,电话里还是没有声音。炮位指挥长焦急的对我大喊:“下令开炮啊……”!

毫无办法,指挥部就是没有下达准许开炮作业的命令。半个小时过去,乌云已经没了影子,满天的星星眨巴着眼睛,好似在嘲笑我们傻忙一场。看见大家疑惑的样子,我解释说:“我们的炮位正处在飞机航线与军用飞机空练区的位置,按国家规定:以航线中心两侧50公里内,不得设置对空靶场的。如果一定需要,每次开炮前,必须得到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当时该军区还存在)的一致批准才行。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里作业,不能提前也不准延时。否则军法从事。

幸运的是,在后面的一个星期里,我们连续作了两次降雨作业,一共降水98mm,总算为当地解除了旱情,然后奉命转移到j县去了。

二:从反对到感谢

在j县,我们的炮位设置在j县与d县交界处的j县一边,也是两炮距离18公里互为夹角。第一次作业时,因为两大军区批准的作业时段错过了最佳作业时机,结果当地只下了10mm的小雨。当地群众很不满意,说我们是“赶雨队”,什么样的怪话都有,有的人连蔬菜也不肯买给我们。好在我们听不懂当地的土话,可民兵们却难受极了。

过了几天,我们发现有较好的作业气象条件,两大军区也批准了作业时段。气象员提醒我,让我仔细观察云层结构。我发现:在炮位前方东西方位天际边,大面积的浓积云已上升到25度以上了,在云层最上部位,洁白的冰晶层呈波浪状不停地翻腾上升,乌黑的浓积云下部表面让一层嵑黄色的薄雾裹住了。凭教材与经验,极有可能大雨夹带着冰雹,遗憾的是我不知道云层到底有多厚(当时是没有雷达探测器的)。

我与一班长交换了意见,下令准备7秒,9秒,12秒自爆炮弹各50发。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人工降雨,就是把高炮炮弹前端的触发引信卸掉,保留弹体尾部的延时引信,前面说的7,9,12秒,是炮弹在空中不同高度的自爆时间。弹体里面填装有碘化银(一种水分催化剂,就像炒菜的时候放盐,水蒸气就变成水了),炮弹在云层中爆炸后,碘化银就撒在云层中,爆炸的冲击波将细小的水珠互相碰撞成为大水滴,待热空气托不住水滴而落下来就是雨了。

等到云层上升到65度角的时候,我们试射了一发12秒的炮弹,空中传来了一声很小的沉闷声(如果声音脆响,就说明云层稀薄低矮,作业效果不好)。气象条件非常好,云层高度起码超过7000米,云层厚度至少有3~4000米。我下令:“12秒炮弹准备,自2号方位至4号方位,射击仰角45度,水平射面12度一发,扇面梯形射击两个来回,连续射”(37高炮是机关炮,可以连发)!“咚,咚,咚……”随着炮管的移动,一分钟不到,30发炮弹就打出去了。紧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大家急忙想跑进帐篷躲雨。我大声喊着:“不准走,带上钢盔”!话音刚落,脚趾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敲得钢盔当当响。(冰雹的形成是:水滴从高空降落至低空,被地面的热空气托举,重新上升到高空的0度层结为冰核,再掉下来,又被热空气托举上升。反复多次,冰结核一次比一次大,最后热空气不能托举了,掉下来就是冰雹)。

我马上下令:“7秒炮弹100发,2号方位至4号方位,射击仰角高度从75度至45度,水平射面6度一发,往返连续射”!“咚咚咚……”,一会儿95发炮弹打完,炮管都快打红了,雨水浇得炮管嘶嘶直冒水蒸气,冰雹变成细小的颗粒撒了下来(人工消雹,是利用密集的炮弹爆炸,在空中将冰雹击碎)。

中午休息起床,我们正在满头大汗地擦洗高炮,县委领导来到炮位表扬我们,这次不但降水有90mm,还保住了宽20公里,长16公里的庄稼地。在两门高炮复盖面外的地方,庄稼损失惨重。没多久,附近的群众带着鸡蛋和蔬菜也来慰问我们了,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三:有惊无险

第二年,我带三排来到了p县,这次炮位离公路只有300多米远,过往的群众经常留步观看高炮。我们的警戒线是150米,只要没有越过警戒线,我们也任由群众观看。

因为两次作业都是在深夜,没有群众围观。第三次作业是在白天,而那一天又是圩日,赶圩的群众很多,有好几百人在围观我们操炮作业。为了安全起见,除开必须上炮位的人员外,其他人都去维持秩序了。

开炮作业了,七发炮弹依次射出。在昏暗的天空中,七发炮弹就像七只暗红色的灯笼,排成一条斜线曳曳升空,场景非常壮观,群众是一阵阵欢呼。在击发第八发炮弹的时候,只听到“咔哒”一声炮栓撞针的击发声,没有炮弹药筒的爆响声,炮弹也没有射出。“臭弹”? “炮弹底火延发”?“炮弹药筒火药延发”?在一秒钟不到的时间里,几个联想闪电般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在此同时,五班长与我也闪电般地交换了眼神……。

“炮后隐蔽”!几乎与我口令下达的同时,炮手们的臀部下如同安装了弹簧,跳下了炮位,朝炮后的野地狂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我一边狂奔,心里一边默默的读秒(这个速度,可能刘翔百米跨栏也没有我们快),就在数到九的时候,我大声喊:“卧倒”!大家脚朝炮位,双手屈抱在胸前锁骨下(避免剧烈爆炸的震动引起心脏停止跳动,直接平俯卧地面是不允许的),等了10多秒钟不见动静,大家匍匐前进到百米开外才起身。

我们的突然行动,在围观的群众中只引起了小小的骚动,大家莫名其妙。趁着等待的机会,我对群众解释:实弹射击的时候,击发后炮弹留在炮膛内情况不明,不能随便退膛,应该迅速撤离现场,等待30分钟后才能进行处理。因为一发炮弹的杀伤力是25平方米,何况现在炮膛,炮弹槽里尚有八发炮弹呢?这杀伤力就更大了。我们劝告群众尽量离开炮位远些,注意安全。

半个小时过去,该排除故障了。按教范规定,故障排弹应该是五炮手的任务,可我们的五炮手小刘是个新手,经验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不由我多想,还是自己去吧。我扔掉烟头朝炮位走去,可是五班长也行动了,我们会心地交换了一下眼神,一起走向炮位。小刘也跟着走过来了,“不准过来!”五班长喝住了他。我来不及阻止五班长,只好悄悄的告诉他:你这样会吓住他的。在炮盘上,五班长拉开炮栓,“唰啦啦”一声响,炮弹从炮膛里滑出,我用右手在炮膛口外轻轻地托住下滑的炮弹,仔细一看,炮弹底火已经被撞针击凹,弹体外壳没有发热,原来是颗臭弹,大家松了一口气。

“继续作业,重新填装”!我又下了口令。“咔哒”,小刘拉开了炮栓,“哗,哗”两声,10发炮弹压入了弹槽。“按原方案,连续射”!“咚”!只有一发炮弹出膛升空。登时,全场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我的“炮后隐蔽”口令还没说完,小刘就像兔子一样窜出去了(呵呵,惊弓之鸟啊)。

“嗡”的一声,几百围观的群众如同炸了窝的马蜂拔腿就跑(其实在警戒线外一点危险也没有的,不过这样也好)。半个小时后,五班长压着我的肩膀说:“我去”。“小心点”。战友情我还能多说什么呢?

险情排除以后,根据情况分析,原来是高炮炮栓复位的弹簧发软,击发前一发炮弹后,炮栓没有完全复位,后一发炮弹不能完全进入炮膛,炮栓强压竟然把炮弹药筒壳给压弯曲了。因为军械员远在100多公里以外,我们又没有趁手的拆卸工具,如果长途运输受损的炮弹,中途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为安全起见,我们用炸药在深坑里将两发炮弹引爆了。

几年的高炮降雨作业,还有许多怪异的事情发生,为不让网友们浪费时间和产生厌恶,我就不再表叙了。

再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下次发稿,不要再可将标点及内容分开,不用再将标题复制到正文里!

蝴蝶玥姬点评:

简朴的文字却不失内容。

文章评论共[2]个
无雪的冬季-评论

而且我们网站只允许原创作品进来,故而下次也不用再在标题里标上原创两字!呵呵,问好!at:2006年09月09日 下午6:58

冬-青-评论

谢谢提醒,因为我是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投稿,不知道这些规定,不好意思啊。at:2006年09月09日 晚上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