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行 【原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曲,就不由得想起当年我上山下乡时候认的瑶族“老同”(山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民族习惯,就是同年同月生的人互相结拜为异姓兄弟姐妹,叫做“认老同”)来了。
说到瑶族,她是我国总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213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瑶族人分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并且将污辱性的“猺”字改为现在的“瑶”字。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其服饰亦因各地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主要有妇女头饰的不同分为“平头瑶”与“尖顶瑶”。
我与“老同”两家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每年我总是在他家吃过“年夜(午)饭”再匆忙赶回自己家的。自从我调动工作以后,互相走动就少了许多。,这不,从他的儿子结婚到小孙子满月多次邀请,我都因为杂事太多,路途遥远而无法成行。如今我是闲人一个,正好了结一件欠下的人情。
准备好礼物,我冒着盛夏的酷暑出发了,空调大巴三个小时就将我送到200公里之外的l县p镇(原来叫乡)了。下了大巴一问,有微型面包车跑q村(原大队),一个多小时后,当我站在乡级公路尽头的q村口,眺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犯了愁:按以前的情况,还须要跋涉四个多小时的崎岖山道啊。本来想给“老同”一个惊喜的,现在可是自寻烦恼啦。
正当我在犯愁之际,一位40来岁的男子对我说:“这不是c老师(插队的时候我曾经担任过公社学校代课老师)吗”?看到我疑惑样子,男子说:“我是潘新民啊,当时是四班的学生,您这是去那里”?嘿,这可是“他乡遇故人”啊。当我告诉小潘想去z屯困难时,小潘说:“巧啦,镇林业站的手拖正要去给林区里的防火了望点送给养,路过z屯,让他捎带您去吧”。
小手拖沿林区防火道兼木材运输道颠簸着出发了,突突冒着黑烟的小手拖与宁静苍翠的密林在一起,是那么的不谐调。在天黑之前我就到了z屯的山脚下,我眺望着相对高度不少于250米的半山腰,十来户人家组成的瑶族小山寨就在上面。爬吧,反正以前并不是没有爬过山的嘛。
这是一处典型的瑶族山寨,它与侗族,苗族连家接户的“吊脚楼”却不一样。房屋虽然都是由竹木搭建而成(不使用任何金属物件,全部由茆榫衔接,这才叫真正的建筑艺术),却都是自立门户的单家独院。上下邻居相离几十米,上家的地坪要高于下家的屋顶。左邻右舍直线间隔数百米,虽然互相一目了然,鸡犬相闻,走过去可就需要一点时间了(山里人没有具体的距离观念,他说“山那边”,你起码需要走上几个小时)。
建房时,一般都在山腰选一处向阳缓坡,平整出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平地,用“牛肝石”(一种风化石)片垒起一层约50~60厘米厚的地基;再在上面竖起“四拄八梁”的两层结构(与汉族干打垒式“三控头”反凹形农居差不多);墙壁,楼板都是使用约4厘米厚,开了“隼口”(衔接口)的木板密密地匝紧;门窗都是整扇开启的,老房子还雕龙画凤,近期的房子却是粗线条装饰了;屋顶是用“木皮”作瓦(砍伐杉木时,按尺寸剥下整张树皮,压平晾干备用),层层顺坡度用竹子青篾扎紧压实;大门左右两个石礅,成外方内半圆形,内半圆中央有一臼洞,是插大门扇脚用的,外方石礅可以一人歇坐。一条2米长,25厘米高的青石条横插在两个石礅的槽口处,这就是门槛。
在正屋的右侧建有一排三间平房,分别为厨房,杂物间和牲畜栏。厨房中央建有三梯阶形的灶台,大灶台是专门熬猪潲的,中灶台是炒菜的,平地面的是“火塘”(旧社会以前火塘是在正屋的堂屋中央的),上面架有一个圆顶铁三脚,房梁上垂挂一条带勾的铁链子,一只上圆下尖做饭的铁“鼎锅”挂在上面,饭将熟需要“歇火”(方言,指闷饭)时,用火叉一捅鼎锅荡起秋千来,这样饭就不会烧糊了。在后檐墙窗户下有一个两立方米的储水木桶,一股手指粗的清流从一个竹筒口流出,这是山民用若干竹子打通竹节架起水简,把远处的山泉引入厨房,是正宗的“自来水”。如果储水桶满了啦,多余的水就会从储水桶上部的溢流管排除到屋外的水沟里,这是完全原生态自动化供水系统啊。
我的突然造访,忙坏了“老同”一家人。为了欢迎我的到来,他们按最高瑶家家宴的规格来招待我。在这里,我得先介绍一下瑶族的一些风情习俗:
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特别喜爱风味独特的各种“鮓(za)”。居住在山里的瑶族,擅于捕捉候鸟,宰杀后腌制成别具风味的“鸟鮓”;也有将猪肉,鱼切成大块的薄片,拌以酒,盐,姜,八角(大料),桂皮,辣椒粉,炒焦黄磨碎的大米粉腌制而成的“肉鲊”“鱼鲊”。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大都为度数不高的“单酒”(20度左右),俗称“水牯冲”,每天常喝2~3次。广西很多地区的瑶族都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盘王节,崇拜盘王的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开席前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一场大洪水冲走了一切。为了全族人今后的生活,族长宣布无论是谁找到了谷种,就将族里最漂亮的姑娘许配给他。一只大黄狗冒险浮游出去,在“五谷神”的谷堆里打了一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又浮游回来。可是洪水冲走了黄狗身上的谷种,只剩下竖在水面的尾巴上还有谷种,黄狗摇摇尾巴,抖落上面的谷种(狗摇尾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就跑到族长前面跪下。族长知道这是天意,就为黄狗与姑娘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在黄狗与姑娘喝完交杯酒,互相亲吻的时候,黄狗倒地一滚变成了一个的英俊小伙子(对不起,黄狗变人是我编加的,因为勇敢的人应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结局)……。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其中“鮓”是待客的上等菜。
“老同”家的厨房热闹极了,三级灶台都烧起了大火:大灶台上一米多口径的大铁锅里倒入了用糯米酿制的“酒娘”(就是特意酿老了的甜酒),一只1·5米高,底大尾小无底的锥形木桶扣在大铁锅上,离木桶下部约20厘米处有一手指粗,长40多厘米的空心竹筒(出水孔)伸出灶台外,木桶内部中央,有一截饭碗大小半圆形竹节,成约40度角斜插连接在出水孔处,一只洗净锅底,装满凉水的铁锅安放在木桶的顶端。原来这是在“熬(酿)酒”啊。因为酒精的蒸发比水容易,热酒精气体遇上装有凉水的铁锅底(锅底是圆锥形),就会凝结成酒滴掉到半圆的竹节里,然后就顺槽而下,大灶台下面有一只陶罐在接酒呢。待木桶上端铁锅里的凉水让水蒸气蒸热了,就得赶快换凉水(反正有的是不要钱的“自来水”)。
中灶台上火苗升腾,油烟滚滚,一道道美味佳肴正在烹调中。
最有意思的是在火塘:“老同嫂”左手持一长柄的铸铁油茶锅架在铁三角上面,右手握住一把7字形的木捶,正一下一下地捶捣着油茶锅里面的东西,再冲入热水煮上几分钟,然后筛了两个半碗红色的汤水,双手恭敬的递给我和“老同”的老妈妈,我呡了一口,又甜又香,原来是用茶叶,老姜,桂皮,杜仲一起煎熬的糖茶。“老同”告诉我,瑶家来了尊贵的客人,打油茶第一道茶就是要敬客人和长辈糖茶的。
“老同嫂”倒掉糖茶渣子,将油茶锅洗净烧热,浇下半勺油,把茶叶,老姜,排骨,猪肝,瘦肉投入锅里爆炒(不像其他地方只用茶叶,老姜,油),待到香味出来后,就用木捶捣了起来,然后冲入热水煮。
喝油茶有颇多讲究:一只二尺来长的木托条盘上,八只碗分列成两排,碗里放有炒爆米花,炒花生,葱花,“盐须”(方言,一种香菜),每只碗里还斜放着一只三寸来长带柄的酸红辣椒。“老同嫂”用一把竹篾编的漏筛将油茶汤筛入碗内,然后再架在火上爆炒至香,再次重复前面的过程,一般一锅就打四次就另换原料再打。
“老同”的儿媳托着油茶,先客人,后按辈分大小顺序逐个送到每个人前面,大家围坐的矮桌前,桌上摆满了各种杂粮面制作的粑粑和五色糯米饭……。没筷子没调羹怎么吃啊?我偷眼看别人,啊,是用辣椒作筷子拨拉嘛。这油茶不像其他地方的那样又苦又涩,特别的鲜美香甜。我唏哩呼噜连喝了三碗,虽然美不胜收,可热啊!辣啊!我已经满头大汗了。老太太微笑对我说:“他们在‘整’人(方言,意思是故意使坏),你怕辣,就不要每次把碗里的辣椒都吃了,一次你就咬一点点,剩下的仍然放在碗里就不会加辣椒了的”。原来如此啊。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大家喝完油茶有先有后,将碗放入条盘的时候,每个人都按自己原来的位置放碗的。只有我是乱放的,“老同”的儿媳都调整好去,难怪每次她都能一点不错地递给我们。
当我喝完第五碗油茶时说够了,但是“老同嫂”还是给我筛了第六碗,这是什么回事?看到我勉强喝完第六碗油茶,拿着碗不知所措的样子,老太太责怪地瞪了他们一眼,将我放碗位置旁边的另一只碗提起,接过我的碗放在下面,再将原位置的碗摞在上面,空出来的位置表明这个人不喝了。这个简单的“规矩”,让我刚才自认为“聪明”发现了小“秘密”而感到惭愧。
喝完油茶就该到正屋上桌吃正餐了。在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黑里透黄油光闪闪的是烟熏腊肉,当地戏称“烂柴刀”(烟熏腊肉挂在火塘上方,活象弃之不用生锈的柴刀一般);焦黄油亮外酥内嫩的是油爆山蜂蛹;嫩肉翻卷爬在腰形碟上是久违了的清蒸鳜鱼……。最引人注目的是几碗瑶家有名的“鲊”了:一砣砣黑里透红的是“鸟鲊;,一片片红中透黄的是“肉鲊”;薄薄片黄黑红色都有的是“鱼鲊”;一条条黑麻麻有四五寸长的是“地龙鲊”。“老同”将各种“鲊”一一挟一块给我,就是在准备挟“地龙鲊”的时候,老太太又制止了。大家莞尔一笑,究竟是什么回事我不敢问,存于心里痒痒的,反正知道老太太是在关心我。“鲊”虽然是生肉腌制的,经过一年以上密封腌制,其味道独具一格。麻辣香鲜俱全,有点似四川的麻辣牛肉干,韧中有酥。
尝过瑶家敬客的名“鲊”以后,该敬酒啦。“老同”从厨房搬出刚刚熬制的糯米酒来,只见“老同”尚未出嫁的女儿身着民族盛装:头戴遮过耳际的a形尖顶头饰;颈挂缀着小铃铛的银项圈;身穿家织自染的“青罡布”衣服,各种绣花图案包裹其边;腰系挂着流苏的花腰带;前胸正中上下排列着四颗有六平方厘米大小的雕花银扣子。艳丽的民族服装配着姑娘俏美多姿的身材,啊!活似九天仙女下凡尘嘛。“仙女”象道“万福”似的屈蹲着身体,双手举“杯”(碗)齐眉敬酒。我受宠若惊,慌忙双手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嗬!香喷喷的米酒还带着微温呢。一席乡土盛宴让我陶醉……。
酒足饭饱后,“老同”父子与我在正屋前的小院坪摆上了茶水,盛夏的瑶山夜晚,凉风习习,十分惬意,我们一起扯起了“板路”(方言,意思是聊天,摆龙门阵):
我说:“看你们家现在的生活挺滋润的嘛,比起30年前大不一样”。
“老同”说:“从90年代‘退耕还林’以后,口粮国家每年都有补助,我们不再‘广种薄收’啦,搞‘副业’完全合法化,瑶山人开始真正的‘靠山吃山’了,‘过山瑶’已经成为过去”。
年轻人忍不住插话说:“国家的补助粮不好吃(呵呵,嫌陈粮丑啦),现在我们只种自己够吃的‘梗米’(一种旱地稻谷,特别香糯,但是产量低)。除开植树造林和护林外,主要的农活是种植名贵中药材和香信,木耳”。
“都是一些什么名贵中药材啊”?对此我感兴趣起来了。
“老同”接过话题:“主要是人工栽培人参,天麻,三七。刚开始没有经验和技术,赚不了钱,后来孩子去某基地去学习了两年,回来就大干了起来。这不,一年光中药材一项,赚个三,四万元没问题”。
人工栽培名贵中药材,过去几年光听说没见过。我说能不能见识见识一下?父子俩愉快地说每天就去看看吧。
临睡觉前我忍不住悄悄地问“老同”:“为什么老太太不准挟“地龙鲊”给我吃”?“那是粗大的‘蚜虫’(方言,指蚯蚓)啊,老太太怕你不习惯,吃不下饭”。“老同”也悄悄地附耳告诉我。老太太真好啊!
从第二天起,连续三天我们都是漫山遍野地游看,参观了五,六个分别有一分地大小的,用树枝竹桠搭架起来的荫棚。荫棚里面顺坡分列几厢一米宽的栽培基,每个荫棚里都栽培着一种中药材,其中有:
天麻:
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天麻性平味甘,具有熄风定惊的功效。主治小儿高热惊厥,肢体麻木不仁,偏头痛,眩晕、高血压、头晕失眠等症。
天麻属多年生寄生草本,高30~150厘米。地下块茎肉质肥厚,长圆形,有不很明显的均匀环节。天麻喜欢生长在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温较低的,常年多雨多雾、湿度大、腐殖质厚的地方。
栽培时,选择二荒地、半阴半阳地,坡度约在5~10度左右的地方为宜。栽培过程中还要注意杀虫防病工作。
冬栽的天麻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收。春栽的当年冬季或第二年春收。挖时注意收大留小,小的让它继续长大。洗去泥土,分大小3、4个等级,水开后在水中稍加一点明矾,然后把天麻分等级投入水中以能煮过心为准。捞起晾干后火炕,先急火而后缓火,要经常翻动(不宜直接用手翻,以免手污染至发黑),并用干净的布擦去天麻上的水汽,若膨胀用小针刺几个小孔放气,至半干时宜用石头或木板压一夜,使其体扁后再晒或炕至全干就可以卖了。
人参:
属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深山阴湿林下,野生主产地为吉林、辽宁、黑龙江。
其茎直立,单一。掌状复叶轮生茎端,一年生为l片三出复叶。二年生有1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人参皂甙,性温,味甘、微苦。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
现在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栽种5~6年后,于秋季采挖(园参),洗净晒干,称生晒参;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千,称糖参;鲜根蒸透后烘干或晒干,称红参。生晒参主根圆锥形或纺锤形,下部分出2~4支根,长8~12cm。表面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横纹,主根横纹细密断续成环,支根有横长皮孔。微具特异香气,味微甜,甘苦。
三七:
别名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为多年生植物草本,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主产云南、广西、四川。
其植株形态为: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呈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根状为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一般的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有蜡样光泽,还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
栽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力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甙。此外,尚含黄酮甙、淀粉、蛋白质、油脂等。性温,味甘、微苦。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肿痛。。
“老同”的儿子告诉我,现在市场上曾发现多种名贵中草药赝品,他举例描述如下:
天麻赝品芭蕉芋干:为美人蕉科植物芭蕉芋除去外皮的干燥根茎。呈长纺锤形,略扁,表面淡黄色、淡棕色。半透明,有的可见白色粉霜,质硬、断面角质样,可见多数点状维管束,气异、味微甘。
三七(田七)赝品莪术:用姜科植物莪术的根经雕刻加工而成。形色与三七极为相似,呈圆锥形、卵园形或不规则团块状,但与木部相连。质硬、断面黄绿色或棕褐色,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苦而辛。
另外还有一种方便简单的真假分辨方法:
真假人参:真品口尝苦中带甜,如带有麻辣、酸涩等异味则为伪品。
真假三七(田七):将家畜禽的血盛在干净碗内,投入少量三七粉稍加搅拌,若血液变成血水为真,若呈凝固状,则说明为假。
真假天麻:将天麻隔水蒸后,如嗅其有股骚味(俗称马尿味),则为真品。
在家里闲扯中,我问“老同”:“这样一来,你们家一年的纯收入就不下五万元了”。
“老同”回答:“这也要看年成。年成好的时候,人参个头大的,就不是论斤卖了,一支至少要卖10元以上;如果三七一斤只有七,八个,那可就是珍品啦。种一亩地没有五万元下不来”。
我说:“这样几年下来,你们山里人就富得流油啦”。
“老同”微微一笑:“山里人真正搞名贵中药材种植的不多,这需要资金和技术。许多人还是按老辈人的习惯,采自然瑶药去卖,这样钱来得快,又不需要什么投资,还可以走南闯北”。
说话间,“老同”的儿子小心翼翼地抱出一只长颈大肚玻璃酒瓶,神秘地对我说:“伙计爷(方言,晚辈对与父亲结拜的兄弟称谓),这是我爸用12年生的人参给您泡的酒,已经泡了三年啦,明天您带回去,每天喝一小杯”。我看见瓶子里面斜躺着两支有大脚趾头大小,长近尺,根须尽现的人参。本来清澈透明的白酒已经变成姜黄色了。(这太珍贵了,我带回家后一直舍不得喝。)
我对小伙子说:“你有技术,有经验,有资金,自己富了还要想到乡亲们啊”。“明年秋季换届,我准备竞选村委会主任。在任期间,不但要教会大家栽培名贵中草药,还要把简易公路修通”。小伙子调皮地做个鬼脸:“免得伙计爷进山老骨头都散架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呀!我用眼角余光望去,“老同”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啦……。
别了,“老同”一家!别了,淳朴的瑶乡!等你们共同富裕起来,公路修通的时候,我一定再来作客。
-全文完-
▷ 进入冬-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