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陶渊明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归属感。是大家回归自然的心切还是对如今世道的不满?回答有很多种,但概括起来或许就只剩下这两点了。陶渊明总喜欢“赤luo裸”的出现在我的书本,诗集中。但我从不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因为在我的眼中,他并非大家所说的“大诗人”,而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怀着一颗赤luo的童心,宣泄着对世道无奈的控诉。
最让人感慨地莫过于他笔下的《归去来兮辞》。“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时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后写下的诗篇。一切都来得那么平静与自然。前程已找不到自己归家的路了,那就放弃吧!选择归隐来保存自己的清白。“天下皆浊独我清”,能做到容易吗?
陶渊明一归隐,才情便大发了。这是在官场路上所没有的才思,但没有踏上那条路也绝不会有的才思。在夕阳的余晖下,悠然的望着南山,喝着几口小酒,拉着儿孙,在种满菊花的院子中散步,过着清贫的日子。哪天有闲情雅致,便提笔写下几句。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梦想的。他曾经也幻想过有那么一个与世隔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可桃花源是设想的,与现实偏离的太远,只能存活于人们的心中。他多么想有那位“渔人”能够把桃花源介绍出去,引起大家的注意呀?可他没想到历史上并没有哪位帝王有能力把桃花源实践,也并没有哪位帝王打算把桃花源实践。桃花源太“抽象”,仅仅是一个孩童真挚的梦,根本不会有哪位“大人”把他重视。于是百年后,桃花源还是失落了。正如文中描绘的那样“无人问津”。
可当年的陶渊明仍不以为然,仍以一颗赤子之心做着一场美丽的梦。他很执着,从他的诗句中可以充分体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如今的我可以告诉他,当年的愿还是与他相违了。除了他的文章纷飞成美丽的文字,让每位文人所铭记外。他的思想并没有给与过多的采纳。最多,也只能算得上是给后世些许的警醒。可他仍得意的怀疑起自己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就让我感到几分的可悲了。
怀有远大抱负的陶渊明,就在那田园风光中淹没了。或许,这是属于所有文人的伤痛。他们太柔弱了,怀着童稚般天真美丽的梦到来,却带着无比失望与哀伤离去。他们的抗争只能在笔墨中施展。时常能看到陶渊明“裸奔”在他的文字里。他希望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反璞归真”的想法,其实就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他的辞官是“裸奔”的抗议;他的《归去来兮辞》是“裸奔”的抗议;他的《桃花源记》是“裸奔”的抗议;他的《五柳先生传》是“裸奔”的抗议……谁能如此坦然地把潦倒,贫困的生活暴露在世人面前,还能如此得意地展示出笑脸?这难道就不是一种抗议吗?
陶渊明可爱却可怜,可哀却可敬。他是唯一能逃避现实,逃避社会,逃避的如此合理,如此让人信服,如此让人同情,并以此抵消了他所有的懦弱。他曾满心希望的踏上归家之路,却由于一块荫翳,错把起点看作了终点,以为找到了归宿。或许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陶渊明也太糊涂了。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陶渊明的心情。或许他的思想在世人看来是那么的幼稚,但倘若每个人都怀有一颗如此真诚的心,我相信,“桃花源”终究就会出现。
-全文完-
▷ 进入易君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