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昭君出塞说起歌永言

发表于-2006年09月06日 中午2:10评论-2条

自2006年7月29日起至8月14日,中央电视台8套隆重推出49集大型传奇历史电视连续剧《昭君出塞》。此剧情节曲折复杂(大体上分为匈奴内部各单于之间争夺草原和地盘的斗争,西汉朝廷围绕怎样处理与匈奴的关系而展开的权力角逐,淮阳王刘钦企图谋反夺取皇权的斗争,王昭君的成长、长大、美貌如花、气质高雅,仿若月中仙子及被朝廷选入宫中。受毛延寿等奸人所害未受皇帝御见而成为待诏掖庭。与呼韩邪单于偶然相见一见钟情,最终被朝廷派去匈奴和亲,嫁与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情况等),出场人物众多(主要的有汉宣帝、汉元帝、淮阳王刘钦、皇后王政君、萧望之老太师、张博大人、王凤大人、冯承世将军、呼韩邪单于(嵇侯珊)、郅支单于(呼图吾斯)、王昭君、赵遂、殷如墨等),且这些人物大都有血有肉,生动逼真,仿若真的是西汉宣帝。元帝在位时期那段历史的再现,特别是作为剧中中心人物的王昭君,更是形象丰满,光彩照人,仿佛历史上的王昭君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美若天仙,气质高雅,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胸怀国家人民利益,情系天下苍生疾苦。

我看着这样的电视连续剧,自身也仿佛生活在了西汉的宣帝,元帝时期。

其实,在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虽确有其事,但史书中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事迹的文字极其简约,对王昭君本人的生平更是只字未提。最早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记载见于《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中,现分别摘录如下:

《元帝纪》云: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章,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机,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应劭注云:“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待命)于掖庭,故曰待诏。王樯,王氏女,名樯,字昭君。”文颍注云:“本南郡秭归人也。”作注者均为东汉人)。

《·匈奴传》云: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朝,礼赐如初。……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原文如此)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提单于。……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云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后来,范晔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写到王昭君出塞和亲时,又加入许多新的内容: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涑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以上三段就是历史上有关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记录。《汉书》记录的文字比《后汉书》要简约得多。《后汉书》增加了王昭君“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昭君美貌无比,汉元帝欲留之,“昭君上书求归”等内容。

再后来,六朝人作的《西京杂记》又在《后汉书·南匈奴传》的基础上加入了大画师毛延寿等为选入宫中的宫女画像送皇帝,毛借机受贿,而王昭君因不向毛行贿,遭至毛将王画成丑女送给皇帝等情节,从此,有关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愈传愈多,象《琴操》和《乐府古题》等叙述的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内容距历史上的原始面目愈来愈远。到元代马致远作《汉宫秋》时,更是将千年流传的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作了大胆的改写,主要表现在:将出塞安排在国势衰弱的背景下;汉元帝在与匈奴和亲以前同王昭君发生了爱情;奸臣毛延寿的贪脏和背叛祖国;满朝文武腐败无能,面对匈奴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但行至汉匈交界处投江自杀,誓死不入匈奴之境等。

历史很怪,它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家记述得详细全面的人和事,往往并不象历史家写作时希望的那样能众口相传,流传千古;而历史家轻描淡写写下的人和事,有的却能代代相传,常传常新。就拿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述汉武帝遣嫁细君公主到乌孙国和亲的事来说吧,远比班固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述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事要详细生动得多,请看:

汉元丰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坍为墙,以肉为食兮烙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帏帐锦绣给遗焉。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陬遂妻公主。昆莫死,岑陬代立。

尽管班固记述细君公主的事迹要比记述王昭君的事迹详细全面得多,特别是记述细君公主创作吟唱的那首歌,更是生动感人,极富感染力,而且细君公主和亲还在王昭君和亲之先。班固详细记述细君公主和亲的本意也很可能是想让细君公主美名流传千古,但是,正象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事先无法预料一样,细君公主和亲之事就是在封建社会也很少有人提及,更不用说现代了,而王昭君和亲之事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细君公主和亲之事之所以不能流传后世,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人们看来,她为的是她自家的天下,而不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且是被皇帝强行派去而不是自愿,更不是主动请求去,没有什么值得流传的价值;而王昭君事迹能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的主要原因,一是王昭君是以良家子(平民百姓的女儿)的身份出塞和亲的,这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这足以使当世和后世人民群众对王昭君产生深深的敬意,并对她因为了国家和平。人民生活安宁去和亲而经历的艰辛。苦难产生深深的同情,也足以使王昭君成为后世人民群众心目中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二是王昭君是自己主动请求朝廷将其派去远隔祖国千山万水。被当时人们看作是险山恶水,野蛮之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寒冷的匈奴和亲的,而且,王昭君也知道匈奴的这些情况,知道而主动请去,这种举动是让当时人和后世人都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的,这给当时和后世的人们留下许多的疑问和猜测。王昭君的这种举动不仅在封建时代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充分展示了王昭君的崇高品质和感人的人格力量,这就引起广大民间和后世文人的极大兴趣,使人民群众总是对王昭君产生深深的怀恋。三是在封建社会交通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就是男子汉大丈夫都不愿去或不敢去的遥远而气候环境恶劣的匈奴,即使是去很短的时间,更不要说那时普遍都足不出户的妇女了。而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弱女子。西汉元帝时期后宫一名普通宫女的王昭君,为了促进汉匈友好和和平相处,维护两国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避免战火再起,人民陷入战争苦难之中,以巨大的勇气,主动请求远嫁匈奴和亲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令须眉男子也自惭形秽的事,何况王昭君还将从此由一个青春少女到死一辈子都将生活在匈奴,并且很可能就此永远不能再见到父母兄妹,不能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这件事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样的壮举,当然会为后世人民所津津乐道,所代代相传,流芳千古完全在情理之中。四是王昭君和亲具有王自己一人受苦受难。独饮孤单寂寞而给天下老百姓带来安宁稳定,幸福快乐生活的伟大色彩,充满着大无畏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牺牲自我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大力倡导。赞赏和弘扬的,既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对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都具有永恒的魅力。这应该也是王昭君和亲之事越传越丰富,越传越动人,越传越吸引人的主要源泉动力之所在。

王昭君出塞和亲之事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被拍摄成49集大型传奇历史电视连续剧《昭君出塞》,并由中央电视台8套黄金强档隆重向全国亿万观众展示推出。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由于编剧和导演在坚持历史事实·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精心的艺术虚构,敷衍出许多动人。感人的场面和情节,从而,使王昭君形象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生动丰满,崇高伟大。

编剧和导演之所以这样改编和丰富王昭君故事内容,以笔者的浅见,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其目的是要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一些启迪和启示:一是提醒人们珍惜今天安定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二是要不忘过去,牢记历史,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强大,能随时打击,消灭敢于来犯之敌;三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只注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淡漠大局利益。全局利益的现象,提醒人们随时随地都要高度重视大局利益,全局利益,否则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四是提醒人们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定要以王昭君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为榜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全社会形成谴责。唾弃一切向钱看,成为金钱奴仆者和在金钱面前低三下四是丧失国格人格者的良好环境;五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特别提倡,弘扬王昭君式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大造提倡,弘扬自我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9-6 18:54:1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歌永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这是一个流传了久远的故事,
文中只从电视剧的情节说了一些史实,
再多一些自己的见解就好了。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文章评论共[2]个
简凌-评论

请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修改后再投,好吗?at:2006年09月06日 中午2:33

暖玉-评论

朋友,你好!请你自己把标点符号改一下再发,好吗?其实,我已然打开了帮你改的页面,但里边涉及的你引用的部分,我拿不准,不好给你乱改。原来,以为把你用“·”的地方改成“。”就行了,看着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请你自己改一下吧。at:2006年09月06日 中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