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道《红楼梦》这个名字,大约是在七八岁吧。为了遮住墙上因泥块的脱落而露出的裂缝,家家大都在上面贴几张大大的画报(那时流行的是黄梅戏的剧照)倒也别有一番景致,因了它们的出现,本来十分残破的房屋也显出些许生动来了。我家自然也不例外。从小我就酷爱看书呀字的,随便逮住一张什么纸,只要上面写得有字都要看上半天,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读的东西嘛。于是,那些艳俗的画报就成了我最爱光顾的地方。我常常一个人凑在它们前面,一边看着里面那些花团锦簇的面容,一边似懂非懂地读下面配的文字。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敲着这些文字的时候,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容早已淡去了,倒是那些戏文一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重重迷雾,固执地出现在我的手指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很奇怪过了这么多年,仍能清晰地记得,仿佛岁月从来不曾流逝一般。正是那些似懂非懂的文字,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第一粒关于文学、关于《红楼梦》的种子。
转眼我上初三了,对红楼的渴望不仅没有因为读物的贫乏和升学压力的临近而减轻,反而有了更为迫切的欲望。所以我大着胆子给在外地的父亲写信,要求他给我买一套《红楼梦》带回来。作为回报,我承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无人能与我抗衡。至今我仍然非常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多么开明、民主的人啊!他满足了我的这一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别的不说,我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好到可以如此奢侈的地步呀!捧着这三大本厚厚的、来之不易的红楼,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不容忍有人对它动手动脚。中考过后,我才急不可待的开始阅读。但说实在的,第一次读红楼,我基本上没有读懂多少。记得最深的一个片断就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那场闹剧,当时我正一边吃着饭一边看,一口饭都喷出来了,被他们笑了我很久。至于里面的情感纠葛、各种隐喻和其他深层次的意义,我是一点都没有弄懂,毕竟它们大大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毕竟我当时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但我隐隐觉得它和我以前看过的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像一口深不可测的潭,正因了深不可测,才越发的使人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想,这也是《红楼梦》吸引众多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以后,我又多次地读起它。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情愫,就会觉得以前的阅读理解好像太肤浅了一般。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慢慢鲜活起来,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就在大观园里,体会着众女儿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一部《红楼梦》,伴着我从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懵懂少女,走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年华,走到了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多事之秋.它还将继续伴着我,在这条漫漫的人生苦旅上疲惫挣扎,直到走进我们永恒的归宿……当我在现实里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会躲进大观园里,让那些奇女子的锦心绣口为我解忧;我更希望将来我变成一抔黄土的时候,是它陪伴在我的身旁……
何以解忧,唯有红楼!
-全文完-
▷ 进入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