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求生?求死?心灵苦渡

发表于-2006年09月04日 清晨7:35评论-1条

秋天来了,连阴雨总是下个不停,三十八九度的地温没让秋雨浇上几日,室内的温度就只留下不足二十摄氏度了。也许这秋意来得太突然,心灵还没有从酷暑中解脱出来,所以觉得思绪仿佛也不正常了。

书读不进去,朋友相邀开阔天空,我也全无兴趣,一个人躲在小屋子里,躺着不行,站着不行,好像上天入地都不行。

思绪乱了,大脑的思维也全都没有了主题,心里慌慌的,那种滋味天晓得是什么滋味。无法叙说恐怕是人生最苦的事情。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果实累累的时刻,按说在这样的季节里,留给人的成就感很多,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总没有那种喜悦,总想着果实被摘之后的情形。

春是生,秋也许就是终结。世界的主题其实就是生与死。生如果是发展,死也许就是升华。

秋雨烦人,也许总让人摆脱不了对死亡的留恋。有人说对死亡是恐惧,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到是觉得人其实都是留恋死亡,因为死亡不等于虚无,死亡不是消逝。

没有秋天的硕果,生物类的生命要延续,那是不可想像的。但采摘完果实留下的空旷,却会让世界变得不可思议。

沉闷的天里,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无意间我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苏格拉底;按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我奇怪的思绪却把他们捆在了一起;把生与死交给了这二位同是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迁,大汉臣子,一部《史记》让他流芳人间。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在想,《史记》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史记里全鲜活了。所以司马迁借《史记》成为金身,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文化成就的毕竟都是中华的血脉。但是面对历史留给我们的司马迁,说什么我也自豪不起,也许我的思绪有悖中华文化,也许我的思绪是理念的垃圾,但是在这乱人心境的秋时,我总想把它吐出来。中国有句不吐不快的成语,可对我来说,吐出也许心更痛。

司马迁绝不是《史记》,虽说司马迁塑造了华夏史学的文明,但是他却给自己留下遗憾。我不知道在大汉的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司马迁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但做为一个男人,他被处于宫刑,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那都是人生最大的耻辱。

不能想象,司马迁竟然活下来了,而且完成了《史记》,单从留给社会的意义讲,被泯灭了人性的司马迁的确伟大无比。

今天有人说,司马迁求生是为了完成《史记》,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妄猜人家的心思,因为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答案。做为文人的司马迁,他选择生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没有深奥的道理,也无需什么深奥的道理,中国的文人只能做如此的选择。

我丝毫没有贬低司马迁的意思,因为我也超越不了盖棺定论的羁拌,说心里话,我更没有那样的胆量。我要说的是,做怎样的选择,思想的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了,选择什么不要紧,关键是最后能得出什么结果。

司马迁的结果是《史记》!

苏格拉底,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的传奇就是到了今天也让人津津乐道。他一生没有著书立说,但是他创作出了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就可以让他与日月同辉。

苏格拉底善于雄辩,他没有命题,也从来不把前辈的哲言放在心中;他总是从问题开始,然后到问题结束。他把天地间的事物归于平常,在他的眼里,来来去去都是自然。

苏格拉底是放荡的,甚或是玩世不恭的;在他那个年代,上流的社会容不下他是必然的,他似乎明这一切。于是,当上层刻意让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时,他却毫不忧豫地选择了死亡。

苏格拉底求死,这是一个哲学家的选择,我不怀疑他的真诫,也不怀疑他的选择。因为哲学家的精神支柱是思想理念。

苏格拉底求死,死的平平静静,而且是在自己学生的面前上路的。也许人们明白,也许人们不明白,其实苏格拉底用死亡在实践着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苏格拉底求死,求得了一方理性的世界!

我在想,如果求生的司马迁和求死的苏格拉底相遇,他们会论说什么?

也许有趣,也许没趣!但决不会是这秋雨,没完没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很难说生或死的界限在哪里。一个哲理性的命题,让我们从哲学家身上得到了答案。

文章评论共[1]个
逸清-评论

   人有时候,真的很矛盾。我有时候就想求生,但有时候我又很想求死。发现,人的一生真的很没有意思。人一辈子该何去何从,真是个苦事。如果现在有酒,我一定要醉他个永不醒来。
  【心灵苦渡 回复】:其实生活就是这样. [2006-9-4 15:41:19]at:2006年09月04日 上午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