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说,人与人的区别,有时候比人与猪的区别还大,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区别就像活人与死人的区别。古人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外国人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听到这些话,有的人也许会心跳加速,呼吸不那么均匀了。因为有些人何止是三日不读,十天半个月也不见得读的。
一个不读书的人,定是内心苍白、干瘪的丑陋之人,怎么让这可憎的面目挂上“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底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这是于谦说出的答案。苏东坡也会告诉你:医俗惟有读书。
读书似乎是分季节的,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子宜秋,其别致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不管读什么,春天总是一个读书的好时节,在绿叶承托着希望、花朵绽放清香的时候,不读点书,真是太可惜了。
台湾作家李敖是个博古达今、中西贯通的鸿学大儒,正因为饱读诗书他才这样说:“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出世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可见书读多了亦是能壮胆的。
人和书应是什么样的关系?香港作家董桥有一个典型的英式艳情幽默。董桥说:“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有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说、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感受,董桥的幽默虽然艳情,但说得十分贴切。
鲁迅先生幼时读书的学堂——三味书屋有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三味书屋的“三味”,也是书作为精神食神的最好说明。人的肚子吃饱了,但精神却是极其饥饿的,这样的人的面目能不可憎吗?这样的人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相比不但有死人与活人的区别,另外还有要吃很大的亏的,因为读书的人可以活三辈子: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读书的人只活一辈子。
读书真是不可懈怠的事,但现代人的确很忙,忙着赚钱,忙着应酬,忙得总觉自己的时间比别人少。可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每小时都是60分钟。这就需要向古人学习,读书讲究马上、厕上、枕上,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苏步青也说,读书多用“零布头”。拾缀“零布头”,偷偷流逝的点滴时间,就被攥在手里了,积腋成裘,时间久长自有大收获。有人预测,一个人如果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他就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五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国家级专家,七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世界级专家。
奥斯勒是加拿大著名医学教育家,他的时间表里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完全排满了工作内容。为了挤出时间读书,他为自己定下制度——不管睡得多晚,睡前必须读书15分钟。
奥斯勒的这一习惯坚持了半个世纪,他共读了8235万字,1098本书。这让奥斯勒从一个医学专家又成为一个文学研究家。这是睡前15分钟让人们看到的丰厚回报,那么,如果是睡前30分钟或睡前一小时呢?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书是人生必须摄取的营养。一个人最不可骄傲的就是青春,因为青春转瞬即逝。一个人最不可嘲笑的就是衰老,因为它伛偻了每个人的腰背。惟有读书,让男人增加生命的厚度和炫目的风度,让女人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散发着幽香。
已故的青年诗人海子在他的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么,我们应该对自己说,从今天起,做一个读书的人,像热爱阳光那样热爱书籍,像渴望飞翔那样渴望阅读。
-全文完-
▷ 进入李丫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