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有其浩瀚磅礴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其璀璨夺目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作为对时代所发生重要事件的记录,产生了史书。而史书又分为正史与野史。正史多由历朝历代所设史官所撰,相对来说比较可信,但也不可否认其多少会有为统治阶级统治思想服务的成分以及个人情感成分。野史多为私家文人所撰,可信度更低,常常会掺入个人对历史的见解与看法,但因为大体可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或是某种情感上的心理需要,往往可以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这些可以作为谈资的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历史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造,渐渐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故事。自产生小说至明清以来,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需要故事性更强的历史文化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小说应运而出。
这就产生了一个该怎样看待历史小说的问题。历史小说,是历史,还是小说?毋庸赘言,历史小说从本质上来讲是小说。小说则是一种文学体裁。历史小说以历史为题材,小说为体裁,经过加工与再创造成型。写历史的目的主要是记录发生过的事情,应力求客观真实。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写历史小说常常需要添加一些虚假的甚至是作秀的成分。小说,要写的精彩,写的耐读,写的好看。写作目的的不同导致了作品的意义不同。文史不分家,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当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很多优秀的史学作品也可看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后汉书》等。但是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毕竟是有界限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史小说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是不得不让我们注意的是,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一段历史的记载来看,而不是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来看待,这就导致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歪曲和误解。读过《三国志》,《后汉书》的朋友们都知道,作为一部极精彩的又有明显尊刘抑曹倾向性的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有很多内容不尽真实。如把刘备鞭打督邮的事情安到张飞身上;把刘备火烧博望安在诸葛亮身上;把足智多谋的政治家鲁肃写成忠厚无用的庸人;把一代名将周瑜写成心胸狭隘的人,把他的病死写成被气死;把深孚众望的士人于吉写成妖人;平白无故给诸葛亮生捏硬造一个空城计出来……此等事例不胜枚举。然而这些故事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无疑,罗贯中作为一个文人撰写这部小说是极其成功的。但是我们读者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成为成功的读者。很多人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的。
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三国是一段历史,《三国演义》也好《全相三国志平话》也好,都不过是用历史酿出的用来品尝的酒。恕我冒昧为易先生的酿酒观点增加一点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把历史看作酿酒的原料——水。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而酒只是用来品尝而已。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的做法是拿酒当水喝。谁都知道拿酒当水喝的后果,不吐也得醉的一塌糊涂。
这种现象的原因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
首先,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接触的会是《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这些白话小说,而不会是《三国志》、《宋史》、《隋史》、《旧唐书》这些文言史书。而印象上的先入为主和幼时判断力不足直接导致年幼的我们把小说当作历史。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环境的问题。我一直到上初中时还以为蒙哥大汗是被杨过杀死的。
还有,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大多数语文老师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讲给我们的。当然这也不能怪老师,你没有权利要求语文老师们熟读各类史书,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历史老师也没能看多少史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些被我们称做学者的的人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学者门槛会比较低。我把能够出学术性论著的人都称为学者。但是我深信真正的学者是抱有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评价三国历史的不是很有名气的书,作者在书中所举例证竟然都是《三国演义》原文。这让我很诧异。既然写书是给别人看的,写书就应该对自己的读者负责。可是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没有做到。他在自以为是的倾倒自己的思想垃圾的时候似乎没有想到要对读者负责。大概他过低的估计了自己读者的文化水平。当然,可能我的言辞过于激烈。但是我确实无法容忍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亵渎。至少,一个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就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关于三国历史的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图书出版的悲哀。如果换成是易中天先生这样的大家出版一本关于三国的书,又有谁会不服气呢?
我不是什么学者,大家。但是我坚信我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我会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我不会愚弄别人。
至少我懂得,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
-全文完-
▷ 进入余轻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