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秦牧先生的《散文创作谈》○1、朱光潜先生的《选择与安排》○2后,我对于文学创作同样也有个人的一些想法。简单的说,我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综合学习过程。具体的看,平时我们的学习,大都有预习、精读、巩固这么三个步骤,并且循环往复进行着,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首先讲到第一个步骤,预习。此预习非彼预习。文学创作之前,需要的是大量的书籍、资料等的阅读,但都属于泛读。简单的说,就是将许许多多的书籍、资料大致阅读一遍,使头脑里有个宏观大体的印象。这实际上是个积累的过程,要将大量的信息暂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就好象囤积粮食一样。那好象古时候带兵打仗的军队,所谓“将卒未到,粮草先行”,没有事先囤积的粮草,就没有之后打赢胜仗的基础。又如同炒菜做饭,实现不准备好足够的米粮、荤素菜材料、油盐酱醋糖酒等配料,也好比民间一句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预习,实际上是在为打好一场战役,烧好一桌美味奠定基础,囤积准备足够粮草、材料,回到创作上讲,就是为创作好一篇(部)优秀的值得阅读、值得回味、值得称为经典的作品准备充分的创作材料。
当然了,以上这些,只是粗糙的简单材料,需要筛选,根据不同题材、主旨等进行挑选。
于是,我们就必须对所阅读的书籍、资料进行更为系统的、精细的阅读。为我们创作的作品筛选出合适的、切实可用的材料加以运用、分析,透彻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精读,实际是对原材料的生加工。就好比我们所使用的家具,不是一砍下木头,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总是需要先将大段的木头截成较为合适的木段,然后进行刨皮,粗略加工后,才进入工厂,以完成下面步骤的加工。
以下就小说和诗歌为例,分别探讨一下。
先讲到诗歌,它是较为抽象化的语言集合。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诗歌的常识,包括它的演化、规则、韵律等一系列的知识。大体了解后,充分阅读诗歌作品,精心揣摩所读诗句的意韵,体味其中感情,把握文字的用意,结合诗词的创作规律,分析并学习、采纳其中可用的精髓,记录在笔记本,或是脑海中,成为备用的精华材料。
其次,讲到小说,与诗歌不同的是,它比较贴近生活,因此,除了泛读大量书籍,掌握相当量的书本信息,还需要更多阅历,即阅览人生百态、经历生活苦甜,之后,将这些集中起来,会同书本信息,联系、贯穿、梳理、分析、记录在较为集中的地方,如笔记本、或是电脑中,然后经过再一次的筛选,除去粗枝枯叶,留下以备使用的素材。
当然了,讲到这一步骤,还使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则文章,《拿来主义》○3,想来读者们一定记忆犹新。其中,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不要把所有东西全部都拿来使用,需要我们去仔细的加以甄别,那些精华的,能为我们的创作增添华彩的,我们要将它们筛选出来,保存好,善待他们,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作品当中起作用的部分;那些不用的,也不必一概丢去,保留一些将来用的上的,或者说,我们用不上,对他人却恰恰有用的,不如送给他人,又或者,目前用不上,不知哪天就派上用场的备用零件,就像是一些汽车的备用轮胎、电器的备用电池、衣衫的备用纽扣等等,这些留着无妨,反正也不会占太大空间,只需一两个移动硬盘的容量即可;另外一些毫无作用,能被称作垃圾的,恐怕真的不必留着,因为留着无益,丢进废纸篓也麻烦,不如粉碎了彻底抛弃,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么一来,创作所需要的生加工素材就已整理准备齐全,自然了,精读的工作也暂告段落。然而,光就这么的,还远远不够,拿朱光潜的说法,有了生加工好的素材,还需要根据作品的主次顺序选择合适于作品的相关的材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剔除和作品无关的“赘肉”,提前为材料减减肥、瘦瘦身,随后,安排材料位置、使用与之适宜的文字组织起来,在不断的组织和一遍又一遍的“压缩打包”的过程中,完成最后的作品。
当然,这还只是对一篇作品的初次创作,虽然也有过修改、删减、增添等工夫的处理,依旧不能保证完美。
应当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力求完美,力求精益求精,由此,说来,尽管前面作品的完成可以算作巩固的步骤的结束。却在我以为,是新一轮的创作的开始,即不仅仅只在这一篇作品上,还在更多作品上亦是如此。
文学创作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有学习必然的过程,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简单的讲,它既是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又是学习过程中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事物的本身,既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和一个快乐的经历。
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创造,也为了快乐,享受这一过程吧。
2006年8月25日
注:
○1《散文创作谈》,作者秦牧,文章可见《大学语文专科》;○2《选择与安排》,作者朱光潜,文章可见《大学语文本科》;○3《拿来主义》,作者鲁迅,文章是他有名的杂文之一,常选入中学教科书中。
-全文完-
▷ 进入慕容雪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