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聪明人的下场遗君明珠

发表于-2006年08月22日 中午2:44评论-3条

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郑武公一直想吞并胡国,但是,他深知胡国防范很严,对自己素怀警戒,于是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长远的计谋。

郑武公先是与胡国结下儿女亲家,将女儿下嫁胡国君之子,博得胡国君的信任。

过了一段时间,又故意张扬练兵以待出征,并有意征询臣子们的意见:

“我若出征,先出兵何地?”

一位叫关其思的大夫直言道:

“当然是先取胡国。”

武公闻言,勃然大怒,命手下人将其斩首,并扬言:

“胡国与我国已结秦晋之好,焉可大动干戈?日后如果再有人劝我攻打胡国,一律不饶!”

此事惊动四方,传到胡国,胡国君从此对武公倍加信任,不再如往日一般防卫。

不久,郑武公趁胡国不备,突然袭击,一举吞灭了胡国。

这个故事见于《竹书纪年·周平王八年》和《韩非子·说难》,历史上应该确有其事。

关其思先取胡国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当然算是一个聪明人,但他为什么却惹来杀身之惹呢?他错就错在自己虽然了解武公想进攻胡国的意图,却不明白武公欲迷惑敌人的本意,贸然把它说了出来,糊里糊涂送了性命。

还有那个聪明绝顶的杨修,他每次都能料中曹操的想法。甚至,对于曹操随口而出“鸡肋”这一行军口令,杨修都能读出有退兵之意。结果如何?“鸡肋”一词倒是名扬天下,杨修本人却弄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可以说,关其思和杨修皆有小聪明,但没有大智慧。他们仅仅是了解了领导的意图,却没有审时度势,三缄其口,而是自以为得意把领导的意图过早地暴露了出来,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

与之不同的是春秋时代的宁武子,他经历了卫国的两代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代完全不同,卫文公时政治清明,卫成公时社会混乱,环境险恶,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卫国的两朝元老。孔子评价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老夫子一语道出了关键所在:政治清明时就表现你聪明的一面,而正当混乱的时候你就装傻。宁武子深得“大智若愚”的妙处。

其实一个人聪明并不难,难的是在什么时候去适度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有聪明的头脑不去表现,如同明珠暗投,发挥不了自己人生应有的价值;借自己的小聪明刻意张扬,很多时候又容易反受其害。素怀大志,每自比于管、乐的诸葛亮没有机会时只是宣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当机会来临,遇到三顾求贤的明主,则毅然出山,一蹴而成就三分天下之霸业。环境不允许则韬光养慧,深藏不露,时机来临则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为智者。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聪明的人都太多太多,但能象宁武子、诸葛孔明那样识时务者,却少之又少。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苏东坡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就是在现实中碰壁后的慨叹。

李敖有一句名言:所谓长大,就是你知道那是什么事;所谓成熟,就是你知道后故意说不知道。

李兄一语道破天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遗君明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指尖儿点评:

聪明难,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文章评论共[3]个
指尖儿-评论

聪明做事,糊涂做人。at:2006年08月22日 下午3:53

天高云淡~~~~-评论

精辟at:2006年08月22日 下午5:23

静影沉璧-评论

学的是理科啊,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不亏是聪明绝顶的明珠啊!
让姐更佩服了!
  【遗君明珠 回复】:这可是秘密,不能在这儿曝光呀。 [2006-8-25 13:27:27]at:2006年08月25日 中午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