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的日子无所事事,蠢蠢欲动地想写日记可又犹豫起来,因为我清楚的知道,上网一年多来已经在一个常去的网站发了299篇日记,这是第300篇了。平均两天有一篇的日记,大多是“咕噜咕噜”和“落红心情”的文字,“柔情蜜语”和“镜花水月”大约占五分之二?有网友说“爱看你风趣的文章”“喜欢你平实的生活文字”……唉,近40岁了,得到这样的夸奖,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抹把眼泪。有时真的觉得生活、上网没什么意思,可是总是想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写日记,写完了,总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并给点评语。满足的程度和阅读人的多少成正比。似乎如此才会得到安慰才会增强信心。
一个人在家发呆,不想看书也不想做事,发现了自己的不开心,就尽心竭力地去想开心的事情:有一个人不开心,他朋友的电话响了几次都没有接听,后来他冲着手机喊“我就是不接你的电话你能怎样?”对方说“你若是再不接电话,我就把你的电话号码写到墙上”“那又怎么样呢?”对方说“我在后面加上‘办证’两个字”----这是儿子昨晚讲给我和木头的笑话。细想一下,儿子最近学习上进心自觉性提高了;木头工作状况也有了好转生重要的是性格变好了;我的投资项目出现了较过去理想的局面……可我为什么还是高兴不起来呢?是年初职位下降的不安?是业余生活失去了目标?我没有答案。“艺术界,特别特别需要一种精神,孤独的精神。”这是余秋雨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上的点评语。为什么在自己的娱乐精神里没有这些“孤独”的元素加入呢?
站在阳台上看到公路东边的大山,有了去登山的冲动。闭上眼睛假想:那高山山顶的大树下有一个人,他(她)和我一样无聊的时候出来散心,我们谈天说地很投机的谈着心中的事,最后说到网络文字,又突然发现我们是网上没见过面的朋友,于是心胸开阔了许多……是的,眼前的家,太熟悉了,熟悉到平淡的地步。烦琐的家务、实在的责任、刻板的日常事理,几乎让人麻木而近于窒息了。这种状况日积月累,寻找突破口就成了一种必然。于是一个人穿着短衣短裤拿着一串钥匙和手机再戴上眼镜,在脚下草鞋的“嘀达”声中开始慢慢溜达。
没坐公交车,用半个小时走两站的路。从背地的巷子小路上经过,细细地观察周边的一切。这才发现我生活了几年的周围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工厂,突然想起市政府要在这里建设“工业后花园”的计划,过去的废墟上正在发生前些年上海浦东新区一样的变化,庞大的建筑、隆隆的机声、一眼望不到边的笔直大道,都让我感叹个人力量的弱小。
在一个新工厂围墙的角落,有几个民工在平整地面,看到他们有说有笑的情景,我停止了前进。他们中有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在光着上身在用铁锤打石头,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正从泥沼边用人力车石料,还有一个三十多的女工在用铁锨铲着地面的泥土------我似乎看到了自己过去……“四海为家,四处漂流,象溪水中漂浮的落叶,象空中漂浮的白云,活动在各大城市的边缘角落·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以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和同伙伴一起远离亲人,从贫困的山区边远的小镇,从倒闭的工厂汇集到繁华的都市谋求生计,居无定所,劳无定业,披星戴月的劳做,却过着紧衣缩食的贫困生活。”
是的,我曾经和他们一样的生活过,可今天比他们幸运有了工作,我却忘本了!也许可以肯定他们中和我同龄的人能力比我强得多,只是他无奈地去做了苦力,然而他只是为了家小和父母,或者就是想着为社会劳动着,而我好久没做体力劳动,却不去珍惜反倒感到无所事事了!他们是当今社会中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个中滋味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了解,难以体会得到的,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在大城市的高楼上生活着,每天民工干了几个小时太阳照到屁股还不想起床上班的人啊,怎么就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呢?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若不是担忧他们因为不认识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真想上前帮他们拉车运载泥土,待他们收工时我再回家去反思自己……
-全文完-
▷ 进入和谐男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