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乡与沙梨乡的交界部有极座普通、极平常的山,她没有天下名山所具有的巍峨壮观和雄奇灵秀的特征,以至于人们早已忘记她曾经还有个叫云盘的名字。然而,就在这山叫响茶山的名字后,茶山、茶树以及生活在山上的茶人便组成了一道永恒的、和谐的、只能用心去解读的风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大跃进”相伴而生的浮夸风在全国刮起,全国各地城乡上下到处摆擂台,一帮打擂专业户应运而生,钢铁产量、粮食产量在声声擂鼓中一路飚升,一个靠杂木为燃料的土炉窖日产生铁上百吨,停留在刀耕火种水平的粮食种植亩产数千斤还不算当时的高纪录。茶山的生产队长就是个不服输的主,在阵阵锣鼓声中他以该队粮食亩产五千斤夺得擂主贵冠,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茶山成了全公社首屈一指的产粮大户,队长因此荣升大队干部。后来的国家征购粮任务的调配,茶山六十来户人家四百多人口分到了四万多斤,相等于周边几个队任务数的总和。年年岁岁,每到征购粮征收的季节,寨中劳力不分老少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运粮队伍,人肩马驮地在长长的山路上,一步一步的丈量着将近一月才走完的路。任务完成后,群众那一口气还未松完马上又担心起年后的月荒了。尽管如此,寨中人没有一个人在任务为什么比别的地方重的问题上去纠缠过、抱怨过,相反,他们还从纳粮先进生产队的荣誉里感受到了一种骄傲和自豪。
茶山人即将快扛不住超负荷的任务时,国家的征购粮政策作出了一些灵活调整,其中一项是可以以油代粮。每年每个人口七斤多的油,可以代替过去每人一百多斤粮食的征购任务。消息传开,大家奔走相告——那份乐呀,像累得快走不动的人突然坐上一辆气轮大马车。
茶山奇呀,方圆几十里就数她的泥色特别,满岭满坡全一色的金黄,黄得让人眩目,让人惊悸,茶山出去的人不消问,只需看一眼裤脚边、鞋面上哪怕就一星半点的黄泥人家就知道你是哪方人。黄泥是一种酸性瘦质土,玉米五谷杂粮一类粮食作物都有喜肥厌瘦的习性,任凭农人怎样悉心耕耘它都不会给你满意的收成。然而,油茶树却不势利。她选择了这瘦得拉屎不生蛆的黄土,只要有一粒种自掉落土里,就会迅速发芽茁壮成长。随着岁月的累叠,茶山黄泥被葱葱茏茏的油茶林覆盖,那年代,茶山人缺粮缺钱,可茶油不缺,曾经就有人形容茶山人用油如用水——多,怎么用都不心疼。但茶山人好象根本没有感觉到那是一种优势,因为那年代还没有“绿色食物”这一说法,人们认为大肉大荤才是营养,吃猪油养肠子,茶山里的人哪怕用茶油泡饭吃,素油再吃多少同样不长肉,因此对茶油、茶树的感情远没达到为之动情,为之骄傲的程度。直到征购任务粮改油后,群众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茶油给茶山人代来的实惠。从细处讲,先省下了运粮的几多劳力几多时间,省下肩上少脱了一层皮就足于说明茶油给茶山人带来了劳动力的解放;从大处讲,把当初每年几万斤的征购粮分到家庭,绝大部分人家解除了粮荒,劳力足分粮多的家庭,逐步过上“家有余粮鸡犬饱”的殷实日子,这不能不说是茶油帮助茶山人解决了温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步从温饱向质量转型,城里人在观念上率先接受了植物油可以降低胆固醇、美容瘦身、延缓衰老等营养医学观点,茶山就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县知名的茶油基地这一品牌,茶油在市场上倍受亲睐。从此,茶山家庭里原始的“牛筋榨”、“母猪榨”渐次被作坊里的螺旋榨、液压榨所取代,生产工艺改进了,茶油质量提高了。茶山人更是用茶油上质不上价、平价买卖、童叟无欺的信条,在岁月的轮回里巩固了茶油基地产好油的良好声誉。
油水不同壶尤如冰炭不同炉,茶山人教育后辈要与不良之辈划清界限,就常用这一比喻。然而就有那么一天,寨里一个后生却把水掺到油里拿去卖了,事过好一段时间了,当他诚惶诚恐的心刚稍微平静下来时,“寨老”大山叔出现在他的面前,目光犀利,脸红得像猪肝。“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大山叔直截了当地问。后生额头冒着毛汗,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一个月前自己做错的事情:因为担心给母亲抓药治病的钱不够,他用酱油兑水掺到油里拿到临乡卖给了一个开餐馆的老板。大山叔听着,脸色由紫变青,最后从口袋里摸出二十元钱递给后生,硬生生地摔出两句话:今天马上去赔礼赔钱,咱茶山人丢不起这个脸,念你是孝子是初犯这次便饶过你,说完气冲冲地走了。原来,前两天大山叔去临乡办事,在店里吃东西时,老板告诉他,自己上月买了一壶油,刚用时很好,用到大半后就炸锅,再后面根本就用不了,倒出来看剩下的是水,这卖油的后生像茶山人,看起来挺老实的,过去也跟他要过都没问题。大山叔听后,当时就拍板要给他一个交代。你说大山叔何许人也?他性格沉稳,办事公正,说话一钉一眼掷地有声,十里八村的哪个不对他敬畏有加。像这种关乎茶山人声誉的事他焉能不管?
“茶山的油好,茶山的人实”后来那位开店的老板逢人就爱说这句话。周边乡镇和本县好多人对茶山的好油或亲自用过或有所耳闻。“酒香不怕巷子深”那只是没有广告意识的年代的说法而已,“茶山油好”只是本县人懂,毕竟外界没人知道有个出好油的好茶山,因此,茶山茶油在大市场的流通渠道还没有真正打开。
那一年,有位从本乡走出去的在文化界数得出名字的“老总”回到茶山,他一次性批量定购了上万斤茶油,茶山过去卖油都是十斤八斤的,最多也不过一次百把几十斤而已,而且这次老总收油不压价,当地价卖多少给多少(按理大宗收购有个优惠价的),群众算是开了一回眼界,他们做梦都笑呵——茶山的油有了大买主大销路,还愁没有好日子过?
老总在产地买油每斤五元,贴了运费再分装好,贴上产地标签,然后以每斤六元的价格批发卖出,生意十分走俏,不消半月时间所有进货全部脱销。一帐算下来,生意没赚还净贴两千多元,但老总却没有生意失败那种痛苦,他笑了,笑得很开心很坦然。
往后,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地走进茶山,油价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上长。直到后来,茶山人才真正弄明白老总经商的良苦用意。
啊,我读茶山,读到了山与树、树与人、人与山的和谐,读到了诚信、奉献和感恩。
我读茶山,更像读一本厚重的人文的历史!
隆林县委宣传部吴俸学
通联:137684654988202176
本文已被编辑[古渡闲人]于2006-8-20 7:35:4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盘江冷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