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6月,托尔斯泰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彼得堡司法活动家、法官科尼,他给作家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因被控偷窃嫖客的卢布案子时,陪审团里一位青年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过去在亲戚寄居时诱奸的养女,青年人良心显现,到监狱探望女犯人,并提出愿意跟她结婚,后来那女人病死狱中。作家没有放过这个素材,并由此引起他对一连串问题的思索,于是他深入挖掘这个故事更广泛更丰富的背景,把它撰写成一部反映人性、反映重大社会意义的长篇小说——《复活》。
托尔斯泰此时已七十高龄,他从高处注视一切,艺术与生命是一致的,他的作品差不多时常带有自传性。《复活》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从他身上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世界观的矛盾。
一、“我”有罪
在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有一种常见的观念“原罪说”,面对社会的悲惨现实,他们认为自己对这种困苦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在发出“谁之罪”质询的同时,也在叩询自己,认为自己也是“有罪”中的一个。
俄罗斯民族传承了丰厚的东正教文化,“原罪说”把远古以来就存在着的罪感意识绝对化、普遍化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思想传入俄国。“原罪说”与“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相结合,使纯然自省的涤罪观念转换为对俄罗斯普遍存在的专制压迫现象的社会反思,这种社会性反思翻转过来又加深了知识分子的罪感与忏悔意识。托尔斯泰读大学的时候发现了卢梭,发现了《忏悔录》和《爱弥儿》。对于他,这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读了许多卢梭的作品,并吸纳了他大量思想。他开始耻于过贵族老爷生活。
托尔斯泰献身于改造社会的事业,常常是被这种罪感所驱使。这也成了他思考俄罗斯的苦难和实行农业改良的重要驱动力。他孜孜寻求解放农奴的方式,同时他身体力行,最大限度地接近农民,以亲身参加体力劳动实现自我修身和道德完善,最终完成了自己世界观从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的转变。
罪感,只是一种情感。对于改造社会现实而言,它的作用很有限。但对于置身于不公正的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来说,它意味着尚未泯灭的良知。托翁的“罪感”意识是成功创作《复活》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灵魂的自我完善
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之所以要走道德自我完善的道路,是因为人本身不完美,他认为每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的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个人幸福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由此引出人的自私、情欲、虚荣、伪善等;每个人灵魂中都有恶的根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初恋是一种纯洁的和富于诗意的。这是他身上固有的精神的人的品质。然而彼得堡生活和部队生活唤起的利己主义在他身上恶性发作,兽性的人在他身上占了上风,把精神的人完全压倒了,他对玛丝洛娃纯洁的爱情消退了,在他的内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别错过自己的享乐,别错过自己的幸福。他断然走到她跟前。那种按捺不住的可怕兽性控制了他。
聂赫留朵夫占有了玛丝洛娃,满足了情欲,“虽然不及预期的那样醉人,但毕竟达到了目的,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且也“使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诱惑下,在“肉欲”的诱惑下,在聂赫留朵夫无情的抛弃下,走向了彻底的“肉欲”复仇之路。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重逢,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发现了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此展开了深深的自我忏悔。深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灵魂”恢复了对“肉体”的控制。为了杜绝一切“肉体”欲求他开始过禁欲的生活,他放弃财产并要求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此时他对玛丝洛娃产生的是一种抽取“肉体”欲望的圣洁的“爱”,玛丝洛娃最终也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感召下看到了善的存在,走向了灵魂自我完善的道路。
《复活》中展现的“人”的形象,是精力充沛的恶欲的“人”与胸怀博大的基督式“人”的双重组合,而理性的“人”对恶欲的“人”的制约是总体基调。
三、托尔斯泰的上帝
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实现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是创立一种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义与神秘意味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托尔斯泰的行为很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他有自己心中的上帝,那不是通常基督徒的上帝。托尔斯泰觉得人是在两个世界生活,一个是物质的世界,要用科学来作解释;一个是人类世界,要用宗教信仰来作生活指导。所以他轻蔑昨日尚在笃信奉行的宗教。他责备教会最大的罪恶是它和世间的权利的联络,这是强盗和谎骗者的联络。然而他不否定宗教。他是一个从世俗生活出发而非教会的教规出发去理解宗教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昨天,一次关于上帝与信仰的谈话,使我产生了一个我愿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辉煌的念头,要建立适合当代人类发展的新宗教,消除掉教条和神秘主义,但仍然是基督的宗教——一种现实的宗教,不许诺来世极乐而提倡现世幸福。《复活》十分彻底地表现了这种观点。聂赫留朵夫终于在《马太福音》中找到了答案:“他的心充满了一种好久没有感受到的喜悦,仿佛经历了长期的劳累和痛苦以后忽然获得了宁静的自由。”
我们在《复活》中比在他别的任何作品中更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的清明的目光,淡灰色的,深沉的,深入人的灵魂的目光,它在每颗灵魂中都看到神的存在。
-全文完-
▷ 进入jixihu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