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乡土情结与《秦腔》jixihuo

发表于-2006年08月19日 下午5:52评论-3条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看大师们的评论,感慨万千。后生自不量力也想给它小评一番。 

贾平凹在《收获》杂志2005年第二期《秦腔后记》中有这么两句话,很耐人寻味,令人感动。第一句是:“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鸦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上的。”第二句是:“故乡呀,我感激着故乡给了我的生命,把我送到了城里,每一作想故乡那腐败的老街,那老婆婆在院子里用湿草燃起熏蚊子的火,火不起焰,只冒着酸酸的呛呛的黑烟,我强烈地冲动着要为故乡写些什么。”读过《秦腔》我们知道,如贾平凹所愿在《秦腔》里走近了家乡,融入了故土,抚慰了自己的心灵,为故土、为故人、为那“鸡零狗碎的泼烦的日子”(贾平凹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一股浓浓的乡土情结扑面而来。 

《秦腔》写了一个名叫清风街的村镇,一年多的生活。这生活围绕着几个层面展开的,清风街社会层面的生活,着笔重点有两个:一是建农贸市场,与之相对的是在一条山沟里淤地。前者是前任村支书干的,后者是老年一代。二是收缴各种农业费税,也就是清风街的抗税事件。其次是家族生活。有两个家族,一是夏家,一是白家。着力点在夏家。再次是家庭生活,主要是夏天智家;还有一个感情生活,这主要是夏风、白雪和傻子引生。这些都是表层生活。深层生活是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带给人们的生命感情的无归宿和精神飘游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困惑、眷恋与挽留叹息。 

在《秦腔》里贾平凹以极其现实,甚至显得有些琐碎的日常场景,真实而深刻地体现了贾平凹对农村的痛苦,对父老乡亲的悲凉困境!正如他在后记中写道:“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 

贾平凹的写作很凝重。他称自己一直在惊恐中写作,这种“惊恐”,也是一种敬畏——对故土、对故人、对未知的前方道路的敬畏。这种敬畏归根结蒂还是贾平凹那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他曾在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此书稿耗尽了我的精力,写的这么久,改的这么多,从来没有。我对农村十分痛苦,为我的父老乡亲悲凉。书中人物,差不多是我的长辈和同族人的事。我相信此书稿是好的,只是担心将来故乡有人骂我,但我对得起我亡去的父亲和伯父。” 

贾平凹在《秦腔》中所投注的对故土那复杂的感情:他爱着这片土地,但又对这片土地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他试图写出故乡的灵魂,但心里明显感到故乡的灵魂已经破碎。《秦腔》从夏天智和夏天义的死来结尾,就富有这样的象征意味。秦腔痴迷者夏天智的死,既可以看作是民间精神、民间文化的一种衰败,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乡村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还在面临消失——这种衰败和消失,并非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一点一点地进行的,到夏天智死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那时,秦腔已经沦落到只是用来给喜事丧事唱曲的境地。而农村劳动力却是“三十五席都是老人、妇女、和娃子们,精壮小伙子没有几个。这抬棺材的,启墓道的人手不多啊!”——人死了,没有足够的劳力将死人抬到墓地安葬,这是何等的真实,又何等凄凉的中国乡土现实,你让身处其中的人怎么能安怀?夏天义是想改变这种处境的,但最后他死在了一次山体滑坡中,清风街的人想把他从土石里刨出来,依然没有主要劳力,来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刨了一夜,也只刨了一点点,无奈,只好不刨了。随着夏天智和夏天义的死,清风街的故事也该落下帷幕了,而那些远离故土出外找生活的人,那些站在埋没夏天义的那片崖坡前的清风街人,包括“疯子”引生,似乎都成了心灵无处落实的游离的孤魂。 

结语:贾平凹以一颗温润的赤子之心,在《秦腔》里寻找着行将过去的日子里那失去记忆的故乡来抚慰心灵的交代,释怀那浓浓的乡土情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jixihu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因为爱得深沉,所以下笔那么难,因为责任太重,所以写得那么累!

文章评论共[3]个
简凌-评论

有内涵的见解!
  【jixihuo 回复】:谢谢! [2006-9-11 20:12:03]at:2006年08月19日 晚上9:00

“逝者如斯”-评论

这样的评论,才来的实在!
好!!!
  【jixihuo 回复】:谢谢 [2006-9-11 20:12:27]at:2006年08月19日 晚上10:03

jixihuo-评论

谢谢,……at:2006年08月21日 早上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