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斯丹达尔和莫泊桑,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创作深受斯丹达尔的影响。《红与黑》、《漂亮朋友》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本文分析了《红与黑》给《漂亮朋友》带来的影响,也揭示出了小说的价值取向、中心人物审美走向、细节设置等方面后者对前者的偏离。同时也描述了两位文学大师的坎坷人生。
斯丹达尔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被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奉为自然主义小说的先驱。1830年,他的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问世。
居伊·得·莫泊桑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而他的长篇小说也是别开生面,颇有建树的。他在法国的长篇小说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莫泊桑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等现实主义的写实传统,于1885年成功地创作出了杰出的长篇小说《漂亮朋友》,其内容近似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笔者认为,《红与黑》对《漂亮朋友》的影响是很深的,而《漂亮朋友》对《红与黑》承继的同时所产生的偏离也是很大的。
一
《红与黑》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出身寒门,是一个漂亮、聪明而又有点自卑的青年。他崇尚幸福,然而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意识象瘟疫一样四处渗透,偏远的维里埃尔也未能幸免。这令从小立志要飞黄腾达的于连暗下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惜一切手段。全部《红与黑》就是他浮沉升降兴衰荣辱的过程,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只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①然而正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时,一封信就阻断了他上升的势头,让他明白他仍然是一个“拉汝山区穷乡下人”。他曾经试图摆脱自己受欺凌、遭蔑视的地位,以为在贵族社会里爬上高位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然而他终于不曾放弃他最后的防线,即他的尊严。②
《漂亮朋友》小说的主人公杜洛瓦原是个退伍殖民军人。小说写他在巴黎穷困潦倒时靠一个朋友的引荐,当上了法兰西生活日报的记者,后来他专靠勾引上流社会的女人和搞阴谋在短时期内飞黄腾达,从而获得巨额财产和令人注目的社会地位,而他的野心也得到最大的满足。
于连·索黑尔与乔治·杜洛瓦都出身贫贱,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野心勃勃,他们制胜的法宝也完全相同,那就是他们的美貌。
二
《红与黑》小说的立足点在于“真实”,其创作的动机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在《红与黑·卷上》的卷首,可以看到这么一句话“真实严酷的真实”作为题词;在《红与黑·卷下》的卷首,又写有一句话“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也体现了真实的意义。任何一位看过《红与黑》的读者,都可以根据本书的历史政治生活状况,以及主人公的行为和动机,再结合十九世纪法国的历史现实后,都能够感觉到小说真实的气氛,即使在当代也许还可以瞧见某些青年人的身上还有于连•索黑尔的影子。然而在书的末尾还有一句题词“to the happy few ”(献给少数幸福的人)原来斯丹达尔只想把自己的传世之作献给少数的人而且是幸福的人,那么谁才能算得上少数幸福的人呢?
透过整部小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红与黑》历史氛围、政治局势、人物行为等等的真实,而且有一种不能为所有人一眼即能看出的真理和智慧。斯丹达尔所说的“少数幸福的人”不是那种有钱有势的人,如市长、主教、侯爵者流,当然也不是受到父兄欺凌、市长轻视、侯爵指使的于连,而是入狱以后大彻大悟的于连。
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表白过这样的心迹:“当我们在维尔吉的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我本来可以是非常幸福的,但是狂热的野心把我的心灵拖入想象的国土。我非但没有把离着我的嘴唇如此近的这条可爱的胳膊紧紧地搂在心口上,反而让未来把我从你身旁夺走;我进行数不清的战斗,我为了建造一个庞大的未来必须进行这些战斗……,不,如果您不到这个监狱里来看我,我到死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③——此刻的于连具有了“少数幸福的人”的基本品格。要知道此间的真意,必须从于连开始,还必须再回到于连。
《漂亮朋友》的立足点,依然在于“真实”,然而不是“少数幸福的人”,而是象征着充斥资产阶级意识的社会里追求幸福的多数人了。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却不像斯丹达尔在小说中还寄予了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如果说《漂亮朋友》是描绘19世纪末叶法国的一幅生动的风俗画的话,那么乔治·杜洛瓦无疑是这幅画中最为“真实”的线条了。杜洛瓦这个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他的特殊经历和性格相结合的产物。杜洛瓦在北非的殖民军里待过,练就了一副残酷杀人的硬心肠。有一次去抢劫,他和同伴断送了三个乌莱德——阿拉纳部族人的性命,抢到了二十只母鸡、两头绵羊和一些金子。他在巴黎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还露出一丝残忍而得意的微笑。他满意自己心里保存着在殖民地肆意妄为的士官的本能。同时他又是一个机灵鬼,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人。残忍而邪恶的经验与他狡黠的个性相结合,在巴黎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便滋生出这样的野心家。莫泊桑在《论小说》一文中指出“真实有时可能并不像是真的。”④所以像杜洛瓦这样的伪君子,成为时代的宠儿时我们只有无奈了。
“多数人追求的幸福”,我们可以在杜洛瓦与苏珊的婚礼上得到诠解——主教大声的说:“您是一个最幸福的人,您是一个富有,最受尊敬的人。您,先生,您的才华出众,您用您的笔教育启发引导着世人,您负有崇高的使命,您要为世人做出光辉的榜样……”小说接下去这样写道:杜洛瓦聆听着,被骄傲陶醉了。一位罗马教廷派来的高级教士竟然对他讲了这样的话,是专门对他讲的!他觉得身后这群人,一大群人,一大群知名杰出的人,也是专门为他而来的。他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着他在簇拥着他青云直上。他正成为一个主宰世界的人,而他,他不过是看特勒村的一个穷苦的乡下人的儿子罢了!……耶酥基督在他的教士的呓语下已经降临人间,认可了乔治·杜洛瓦男爵的胜利。走到门口时,他瞥了一下聚集在那里的人群,黑压压的一片,叽叽喳喳,熙熙嚷嚷。他们是为他,为乔治·杜洛瓦才到这里来的。全巴黎的人都在注视着他,羡慕他哩。⑤
两部作品的立足点不同,小说主人公走向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三
两部小说涉及爱情的地方很多。爱情似乎是人的专利,也是人类永恒不朽的话题。西方人一向把追求爱情看成是最为圣洁的东西,让人浴血奋发的事情。然而,于连和杜洛瓦却不是这样了。一个人一旦有了强大的野心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他们眼里爱情是手段,是飞黄腾达的工具,社会成功才是目的。于连是小白脸,杜洛瓦是大帅哥,再加上他们都是有脑筋的人,这就足以让他们把女人擒到手中当玩物了。杜洛瓦一出场就想着“怎么碰上这次艳遇呢?”虽然此时囊中羞涩,看着来来往往风骚妩媚的女人,他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人要想平步青云,通过她们才是最省力的捷径啊。”⑥这样就把杜洛瓦这一个情场老手,这一个靠吃软饭又把女人作驿马骑的投机分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女人的眼中杜洛瓦是个公认的“漂亮朋友”。一开始既穷且孤单的杜洛瓦找德•马雷尔夫人做情人,当杜洛瓦相好的妓女把德•马雷尔夫人气跑后,他又去征服了瓦尔特夫人。他想在瓦尔特身边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很快好运来了,他被任命为《法兰西生活报》的社会新闻栏主编。他敏感地发现原政治主编,病入膏肓的福雷斯蒂埃的妻子玛得莱娜与政界人物交往频繁,抓住她便可在报馆站稳脚跟。于是他大胆的向她表示,他愿意在他丈夫死后取而代之。他果然如愿以偿,当上了政治版主编,成为新闻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又由于倒戈成功,他获得十字勋章,他的姓氏变成了有贵族标记的杜·洛瓦·德·康泰尔。但当他得知瓦尔特和拉罗舍—马蒂厄发了大财,自己只分得一点残羹以后,杜洛瓦勃然大怒,一个计划在他心里酝酿成熟了。他毅然地抛弃了瓦尔特的妻子即自己的情人,随后他侦察到自己妻子的诡秘行动,导演了一场捉奸的闹剧,一下子把拉罗舍—马蒂厄打倒了,又与妻子离了婚,最后一步步接近瓦尔特的小女儿苏珊,把她拐跑了,威逼瓦尔特夫妇同意他娶苏珊。此时的杜洛瓦甩了妻子和情人,又娶了情人的女儿,前途一片光明。
于连是一个成长者的形象,于连的成功以同两个女人的恋情为标志。毫无爱情经验甚至连人生经验也没有多少的于连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情场老手。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决心像拿破仑打征服奥地利之战一样去打一场征服整整大他十岁的德•雷纳尔夫人之战。当德•雷纳尔夫人已经爱上了他,他想的仍是征服,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当一个如此迷人的女人用甜蜜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爱意时,由于心里只有征服,只有表演,他没有体味到本应该属于他的幸福。然而,当他进入德•雷纳尔夫人的卧房进行他的行动,当他看到,灯光下德·雷纳尔夫人是如此之美时,这一切夺去了他所有的勇气,他倒在夫人的脚下痛哭流涕,他的眼泪显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其实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毫无爱情经验的人,通过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于连出人头地的人生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影子。国王的出现很快证实了这一点。
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则始于德·拉莫尔小姐的主动争取。这是他一次巨大的社会成功,玛蒂尔德的出生社会地位,在侯爵的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她自身的聪明才智,这些将保证他有更大的成功。然而,这两个出类拔萃的人之间的爱情却是一种最复杂、最曲折、充满了征服被征服的爱情,是发生在两个都不那么自然的人之间的理想化爱情。于连通过一位结识的俄国亲王、一个情场老手教了他一个对付玛蒂尔德的妙招。玛蒂尔德终究是被于连征服了,并怀了孕。侯爵知道生米已煮成熟饭,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结婚。于连升了官,成为法国骑兵中尉,而且有了一个响亮的贵族名字——于连·索黑尔·德·拉·韦尔奈骑士。他似乎一下子也变成了某个贵族的私生子了。身份完全变了,他似乎有点满足了。然而不是他的爱情,而是他的野心。他的野心依然不会就此满足,他已经做着三十岁当上司令的梦了。
其实于连是可以早些日子实现他的野心的。我们知道于连结识了一位俄国亲王,当他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遇上他时,于连向他倾诉了心中的痛苦。这亲王是一个情场老手,给于连指点了迷津。几天相处下来,亲王对他的感觉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还想把有一笔巨大嫁妆的表妹嫁给于连,亲王保证凭于连的十字勋章加上他亲王的地位,不用多久就可以让于连当上校。如果于连不是被爱情冲昏了头,那么他的野心本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得到满足的。
总之,无论从于连实现他的野心上讲,还是为了寻找他心里的愿望讲,于连终于还是以一个成长者的姿态出现。
四
《红与黑》叙事上的细节也影响着莫泊桑,那就是决斗。《红与黑》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某天于连到一家咖啡馆去,因为一个家伙很无礼地看他,于连很愤怒,他按着这人扔给他的名片去找他决斗,结果却发现只是一个仆人,他便同这家伙的主人来了一场决斗。同一个贵族青年决斗令于连仿佛也是贵族了。一场决斗令他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在《漂亮朋友》中福雷斯蒂埃走后,杜洛瓦在报馆的地位更重要了,不过有一件事特别令他心烦,就是某家小报的编辑经常发一些指桑骂槐的攻击他的文章,指责他是瓦尔特手下的走狗、骗子,言辞尖刻,令他十分难受,但又无可奈何。这天这家报纸又发了一篇文章,《杜洛瓦先生玩世不恭》,指名道姓地攻击了他,次日杜洛瓦便在报上针锋相对的回了礼,那张报纸更加不客气的回敬了他,甚至公开指责他撒谎。受到公开侮辱的杜洛瓦再也没有退路了,瓦尔特作为老板也要他维护报馆的声誉。这样,除了决斗他别无选择。决斗很快安排好了。在前一天晚上,杜洛瓦害怕的整夜没有睡着,不停的想着这也许是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晚了。天亮时他已经麻木了象一架机器一样走向决斗场,一路上只盼车突然翻了,他受了重伤,那样的话,决斗就只能取消了。可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平安抵达,两人按预先商议好的方式,各走二十步,然后回过头来开枪。杜洛瓦什么也没看见,只是盲目地把枪举起来扣动了扳机。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两个谁都没伤着对方一根毫毛。杜洛瓦如释重负,回报馆庆祝去,这场决斗让他在报馆的地位越发高了。
同样是决斗,同样是毫发未损,同样的是地位上升;不同的是于连为了一个家伙很无礼地看他,由于愤怒,由于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去生死决斗。而杜洛瓦是“无可奈何”、“别无选择”、“害怕”,身由己地进行决斗。一个是勇敢的,一个是可笑的、懦弱的。
五
对于于连和杜洛瓦这两个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似乎也可以瞧见的人物,不由地让我想起叔本华说过的话:“对于人可做三层次的理解:第一,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第二,具有个性的个体;第三,具有天才的个人。”⑦对于连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把于连看作是“具有个性的个体”的人的看待。至于杜洛瓦,就应该看作是“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的类型了。
说到这,文章也该结束了。然而我们不妨也去关注一下这两位大师的命运。
斯丹达尔、莫泊桑,是十九世纪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他们的童年开始,斯丹达尔七岁时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莫泊桑十一岁父母离异。斯丹达尔十七岁在拿破仑军中任职,二十岁的莫泊桑也从了军,莫泊桑在军队呆没多久退伍了之后随福楼拜等大师开始了文学生涯,斯丹达尔跟拿破仑一块儿下台了,也开始了文学生涯。斯丹达尔过着清苦的生活,莫泊桑却拿着大把大把的稿费四处游玩。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他们没有结过婚,没有过孩子,然而,却与很多女人有过风流韵事,他们晚景都很凄凉,斯丹达尔在大街上中风而死,而莫泊桑因梅毒发了疯死在了疯人院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漂亮朋友》深受着《红与黑》的影响,然而影响大偏离也大。斯丹达尔、莫泊桑,他们在同一条道上却走了两个方向决然相反的极端。正好应证了19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丹纳的话“倘若某人走某一条途径获得成功,另一个人可以从相反的途径获得成功;只有一点是必要的,就是整部作品必须走在一条路上。”⑧
参考文献:
①《外国文学史》蒋承勇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谁是“少数幸福”的人?》郭宏安译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论小说》莫泊桑 上海译文出版社
④《红与黑》斯丹达尔 郭宏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漂亮朋友》莫泊桑 王振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⑥《西方文学的故事》文聘元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⑦《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⑧《艺术哲学》丹纳 傅雷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全文完-
▷ 进入jixihu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