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往事如风之四:童年趣事知秋

发表于-2006年08月17日 凌晨0:23评论-3条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尽管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现在这样好,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我还是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童年的伙伴,怀念我童年的生活。

过年

小时候,最让人企盼,最让人兴奋的就是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可以有肉或是有糖果吃,再就是一定有新衣服穿。故乡的年俗在祖祖辈辈的繁衍中一直延续到今。

准备年货。大约在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了。年货用炒的居多。炒花生,炒豆子,炒薯片,炒米花。米花炒好后又加稀沙糖做成麻片糕,条件好的人家再放上些芝麻,做出来的麻片糕香喷喷的,诱人口水。炒好的豆子也可以用稀沙糖将其捏成一小团,叫糖豆,吃起来又酥又香又甜。还有两样东西是每家必备的,一是麦芽糖。麦芽糖不是家家都会做的,每个村也就只有一两户人家会做。其他村民都是用钱买或者拿米豆等去换。制作麦叶糖的工艺我至今也不清楚,但麦芽糖好吃,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麦芽糖做成园饼形的,外面还撒上芝麻;有的做成长条园桶形或三角形的,里面包上芝麻。二是灯芯糕。灯芯糕要到商店才买得到。年后走亲戚,麦芽糖、灯芯糕是一定要带上的礼物。喻指“年年登高,生活甜蜜”之意。

过年的菜也得提前准备好。家里有要杀猪卖肉的,都得提前好几天定好猪肉卖给那些人家。猪一般是在年前一天杀,不然定晚了猪肉就卖不出去了,麻烦也就大了。试想有那户人家舍得一家人过年吃一头猪啊,再说也吃不完的。卖不掉腌起来吧,在以前是可以的,一头猪年头吃到年尾虽奢侈些,但无计可施之时到也不失为好办法。可要拿到现在谁愿意吃腌猪肉啊,随时都可以买到新鲜猪肉吃,多好。还有鱼。鱼也是一定要准备的,所谓“年年有鱼”就是这个道理。以前多是买一些小鱼,象征性的做一道菜,也或者用少许的咸鱼表示表示意思,现在就不同了,多是用几斤重的红鲤鱼烧全鱼。而且往往还不止买一条呢。鸡、鸭在以前过年是很少见的,就是喂养了那么几只鸡、鸭,大家也不舍的吃,要么留着下蛋,要么拿到集市上换点钱添点新衣服什么的。人们常常把一家准备年货的多少看作是否富裕的标准。

由于我父亲是手艺人,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活”钱,所以父亲在过年的头天都会买上几斤好猪肉,几斤排骨或一个大猪头,年三十天还没放亮就放入一口大铁锅里使劲的煮。随着大铁锅里渐渐的冒出热气,飘出香气,我们这些“小谗猫”就早早的围在灶边,像小燕似的,瞪着眼睛,吧嗒着嘴,盯着冒泡泡的大锅,馋的心里直发慌,迈不开步了。然而,炖肉的时间往往是那么的漫长,一般都要炖上二、三个小时。父亲则告诉我们先去睡一会儿,等一觉醒了猪肉就炖好了。我们想着那香喷喷的肉,就是不想睡的太死,生怕父亲叫我们的声音听不见。随着父亲的喊声,我们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父亲用一个个大碗盛上一块块的带肉的排骨或猪头叫我们啃。还把煮熟的猪耳朵凉拌给我们吃。当时啃骨头的样子一定很好笑的,肯定啃的比狗啃的还干净,因为这毕竟是一年365天中最丰盛的盛宴啊!炖肉的老汤父亲和母亲是不舍倒掉的,用一个大缸装起来,平时炒菜用老汤,就是不放油也格外的香,其他的人家也是如此。那里象现在,猪油吃腻了就说吃多了猪油对身体不好,要吃植物油;大鱼大肉吃腻了就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吃腻了就嚷嚷着要多吃蔬菜、野菜。那年头,蔬菜、野菜可是把人都吃得面黄肌瘦啊。

贴对联。到了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的各个门上都会贴满鲜红的新对联。就连烧火的灶锅前也贴了一个大大的倒置的福字。小孩子们都会乐此不彼的帮大人贴对联。记得父亲贴的对联印象最深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千门万户彤彤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父亲对美好日子的向往。

年夜饭。我们老家年夜饭早的是在下午三点多钟开始,晚的也不会超过五点,这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一家人端坐在饭桌上,吃着一年来最为丰盛的饭菜,喝着自酿的谷烧酒,展望着来年的美景。天断黑,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并关上自家的大门,开始守岁了。

守岁。守岁是大人们的事情,他们围坐在一起,烤着火,吃着各式果子,或聊闲天;或总结一年来的得失;或安排来年的生产生活等等。小孩子们听着这些无趣的话题,一个个都呵气连天,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凌晨三、四点钟,天还漆黑漆黑的吧,就听到鞭炮齐鸣了。新一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早早的开门纳福。跑到院子里只看到到处火光冲天,远处的鞭炮更像巨雷从远处滚滚而来,响彻大地。此时,才感到春雷真的打响了,一直持续几个小时,除去人们旧年的晦气,迎来新年的运气,这鞭炮声也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鞭炮声直到现在还在故乡的各个村落响亮的传播,经久不息,人们对好日子的向往也经久不息。我愿那鞭炮真的是春雷,给大地带来温润的春雨,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运气。

压岁钱。新年的鞭炮像一声声的巨雷萦绕在村落,小孩子又都来了精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翻枕头,因为,大人们都会把压岁钱放在他们睡觉的枕头下面。其实,也就三、五角钱,富裕人家也不过是一两块钱,但对于长年都看不到钱的孩子们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要知道我们那时候读书一学期才五角钱的学费啊。第二件事就是找新衣服穿。飞速穿好新衣服后,就象脱缰之马射向门外了。只要那家放鞭炮,那家门口就必定挤满了小孩,他们都在那里争抢地下没有打响的爆竹。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不出门的,也就是不走亲戚。大人们还叫我们不要扫地,就是地上再脏也不能扫,说是怕把财神扫跑了。我们总是乖乖的听着,觉得大人说得一定是真的。白天小伙伴个个穿着新衣服,各自拿了自己早上捡来的爆竹和母亲亲手制作的沙包,口袋里装些糖果或瓜子之类的东西,跑到最宽敞的坪上,女孩子就在一起比谁的衣服好看,谁家的年夜饭更丰富,或是玩踢毽子的游戏。男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燃放暴竹,爆竹放完了就玩丢沙包的游戏。我们把沙包丢的很远,把毽子踢的老高,欢声笑语溢满空坪的上空。如果可能,那时真想天天过年啊!因为只有过年才感觉新奇、快乐和幸福。

到了晚上,就打听谁家会放烟花,赶紧约了小伙伴跑向放烟花的地点。烟花不是每一家都可以放的,也只有有人在外边当工人的和村长书记家才放的起。那时的烟花也不像现在的有这么精美的包装和这么多精巧的图案,但还是很吸引人的。烟花一放,周围围满了观看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毕竟一年之中也难道放一次啊!随着嗤、嗤的响声,烟花冲天而起,由小变大,五颜六色。我们欢呼着,眼睛一眨也不眨,生怕错过每一分每一妙。看完了一家,赶紧打听还有那家要放烟花,知道了,就早早的在人家门口等候,往往是人家还不想放呢,门口的人已经围满了,害的人家不得不提前放了。直至确定村里所有的烟花都放完了才肯回家。喜欢看烟花的飞腾,其实是对美的一种向往,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拜年。从年初二至年十五的元宵节期间,都是拜年的日子。今天要去舅舅家,明天要去姑姑家,我们小孩子只有听凭大人安排。反正到了亲戚家里有的是好吃好喝的,嘴甜点的还能拿到不少的拜年红包呢。

时光飞逝,春节一年一年的过,日子也越来越好,对过年却越来越淡漠了。没有了原先的企盼和惊喜,少了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是害怕自己一天天的老去?是害怕匆忙一生竟然没有什么可值得追忆!还是在城里过年本身就没有乡下的那种激情,那种企盼,那种纷围?

放牛

放牛是件很惬意的事情。放学后,背个拾柴禾的背篓,偷偷往裤袋里塞本小人书,便牵着牛往后山上走。山坡上一些零星的野花兀自开着,山风习习,拂在脸上有种说不出的爽意。我们拿着牛鞭一路拍打,甩手过处那些枝叶应声而落。来到一片绿草茵茵的山洼,我们把牛放开,让它们自由地在草丛中享受“自助餐”,我们就坐在草丛里,或看小人书,或透过树叶看天上的云。女孩们用无名花瓣小心地涂着指甲,再笑着举起白嫩嫩的手指,放在阳光底下看。夕阳渐渐隐入山那边的时候,我们也得回家了,黄牛和水牛们都吃得肚子圆鼓鼓的,我们自然要帮它们消化消化:挺身上牛,骑牛回家。一丁点大的小屁孩也不甘示弱,跳着跃着就往大水牛身上爬,往往快大功告成的时候,一得意便失手摔了下来,伙伴们的哄笑声在山谷间洒了一地,淹没了小屁孩摔在地上的沉闷声响。“落马者”噘着嘴,不敢喊痛,咬咬牙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最后实在爬不上去了,甩甩牛鞭,对着大水牛一记猛抽,大水牛瞪着大眼睛看着小主人,一脸的不知所措……一行牧归的人洒下一路笑声,往炊烟袅袅的村庄慢悠悠地晃过去。

骑牛也有意外的时候。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正悠然的骑牛回家,走着走着,突然伙伴阿权的大水牛发起飙来,使劲往前冲,把我们都惊呆了,只见阿权已经不是骑在牛背上了,而是整个身子都爬在牛背上,左右摇摆不定,吓得哇哇大叫,我们也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干瞪眼。前面就是一条排水沟,约有两米多宽,水牛奋力一跃 而过后,摇摇头,甩甩尾,喘着气停下了。我们追上前去一看,阿权正躺在排水沟里直叫唤。大伙七手八脚把阿权拖上来,只见他满嘴流血,讲话也含糊不清。原来阿权的门牙跌断了,下嘴唇也开了个不大不小的口子。阿权家的大水牛为什么突然发飙,我们至今也没搞清楚原因。自这以后,阿权再也不敢骑牛了。

斗牛。我们斗牛不象西班牙那样,用人去和牛斗,也不需要用红布做道具。我们斗牛一般是和邻村进行的。两村的放牛娃偷偷约好一个斗牛的地方,到时候大家都把各自的“选手”带到那里,斗牛就可以开始了。斗牛是水牛的事情,黄牛比较温顺,是不会参加的。双方带来的“选手”都是本村最厉害的水牛,它们头抵着头,角碰着角,前蹄微屈,后蹄用力蹬,偶尔牛角用力碰撞,发出来的声音有些刺耳。斗到后面牛眼也红了,连牛尾巴都快要竖起来了,却谁也不肯认输,大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牛脾气”吧。我们这些观众则在旁边使劲为自己一方的“选手”加油,鼓劲,叫好。两头牛“选手”互不相让,转着圈子,不停的变换位子,害得我们也只好不停的转圈子,跟在自己的牛屁股后面,叫啊,喊啊,鼓掌啊,小手掌都拍红了,拍痛了,也毫不在乎。斗到紧张时,大家都屏住呼吸,瞪着“牛”眼,喘着“牛”气,紧握小拳,恨不得自己上去帮忙了。斗牛是很壮观,也很惨烈的一种乡村放牛娃之间的游戏,斗输了的低头丧气,灰溜溜的牵牛回家,一路上嘴里还叨叨咕咕的,大概在责怪牛给他丢了脸吧;斗赢了的则哼着不知名的乡村小调,兴高采烈地族拥而归,象是得胜归来的英雄。

那时候,虽然经济条件没有现在好,生活也没有现在优越和丰富多彩,但我们却感到很自由,很快活,也很幸福。

曾经有段很经典的对话,一个记者问一个放牛娃“你在做什么?”“放牛。”“放牛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找老婆。”“找老婆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牛。”撇开一些大道理不谈,我觉得那个放牛娃也是幸福的。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在山风野径中行走的人,也许更容易获得恒常的欢乐。 

抓鱼

抓鱼。那年月,嘴里实在是淡得慌,我们就经常邀上几个哥们,一伙人浩浩荡荡地到农田灌溉渠抓鱼去。那会儿人脑子特单纯,用鱼雷炸鱼、农药闹鱼的人很少,污染也少,鱼也特别多。不像现在,又是电网捞,又是撒诱饵,鱼捞上来全变成畸形的了,鱼也越来越少了。我们找一段水少的叉沟,用泥巴把两头堵上,再用碗啊,破土箕啊什么的把水舀干。实在没有工具就用手往外舀水。大家伙干劲都很高,不用多长时间就把水舀干了,只见那些小鲫鱼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鱼可怜的在泥浆里翻腾,我们却高兴得要命,捡完了面上的鱼,就可以开始翻泥鳅了。泥鳅一般都是躲在泥里面的,我们一小块一小块的翻动着稀泥,仔细寻找那些滑不溜秋的家伙,直到把这一段没水的沟叉翻完为止。大功告成之后,我们顾不得抹干净身上的汗水和泥水,立马分工下去,谁谁谁扒拉茅草起火,谁谁谁为我们可怜的鱼儿开膛破肚,几个毛孩子叽里咕噜地操着方言,都准备着要大干一场。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了,大家把鱼穿在削尖的木棍上,用文火细细地烤,那些鱼仰了身子躺在棍尖上,颤抖着,嗤嗤地响。有时候我们没舍得吃完,偷偷地用纸包了,带回家留给姊妹们分享。有次我把一只烤得过熟的小虾分给邻居小梅吃,她感激地凑上来,羞赧地咬了一小口,然后就捂着嘴一直不说话了。我自己试着尝了尝,咸得要呛出泪来。打那以后,每当有好东西,哪怕是一粒水果糖,我第一个都会想起她。 

装黄膳

装黄膳。装黄膳很有意思。之所以叫装而不叫捉,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用捉,而是用一种专门的工具等黄膳自投罗网。装黄膳一般是在夏天的晚上,跟着大人们一起去的。我们打着手电筒或火把,拿着装黄膳用的竹篓子,竹篓子上大下小,是园形的漏斗状,但有两层,就象是一大一小两个漏斗套在一起,小漏斗的底部不能扎死,黄膳可以进,却不能出,但底部要用绳子扎死,这样一来,黄膳只要是钻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为什么要夏天的晚上才去装黄膳呢?我也曾经问过父亲。父亲说:因为夏天天气热,到了晚上黄膳都会出来乘凉。原来如此啊。每次去我都在心里祈祷:黄膳大哥,你就发发善心,今晚都出来乘凉吧,小弟我嘴馋得很啊!

晴朗的夏夜,凉风送爽,十分宜人。我屁颠屁颠的跟在父亲身后,高一脚低一脚的走在田边地头,一边走,一边想着明天母亲做的红烧黄膳,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一不小心,吧叽一声,掉田里了。惹来父亲一阵教训,只得收起心猿意马,小心地走路了。

装黄膳要选准地方的。平坦的水沟里是装不到的,一定要在高低结合部位才行。把竹篓装在水流下跌的地方,这样一来只要黄膳顺水滚下,就一定逃不出被装的命运了。为什么说黄膳是滚下来的而不是游下来呢?因为夏夜乘凉的黄膳都是几条几条纠缠在一起,并非一条一条单独而行,最后缠成一团,一起顺水漂流。难道它们也怕孤独吗?或许它们本身就是一家人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吗!水流冲击的力量,把缠成团的黄膳送进了竹篓的第二层,也就成了人们嘴里的美味了。装好竹篓,就可以回家睡觉了。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早早的去起竹篓子了,去晚了就有可能被其他早起的大叔大婶或大佰大妈顺手捡走了,那我们昨晚的辛苦可就白费了。

情醉

1981年起,我就一直在外求学和工作,已经25年了。这其间,我父母于己于1985年搬家,现在父母的家远离了原来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远离了那些常在梦里唤我回家的小伙伴。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都已步入中年了。是前年吧,我回了一趟当年的小山村。那些老伙计见了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只打算在那里耽搁一两天的,可他们却把我一星期的日程都给安排好了,今天在这家吃饭,明天到那家喝酒,要走?门都没有!他们的热情令我感动万分,看着他们并不富裕的生活,却为了我的到来准备了一桌子一桌子的好菜,语言似乎是多余的了,我只有一醉方休,才对得起这些久别了的老伙计。那些天,我们在一起聊了很多很多,回忆了很多当年的趣事,说到阿权的门牙已经补好了,小梅远嫁他乡,听说过得还不错;也说了许多我离开家乡后的变化。我们就象小时候一样,秉烛夜谈,抵足而眠,酒没少喝,可心里却明白的很,“酒不醉人情醉人”啊!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要走了,他们都很伤感,送了一程又一程,一再嘱咐我有空多回去看看,他们动情的对我说:“这里才是你真正的家啊!”依依惜别之情至今历历在目。

坐上离去的列车,渐行渐远,老伙计们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了,我再也遏制不住自己情感,任泪水夺眶而下,流了个一踏糊涂。

“男儿有点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 

本文已被编辑[薄云残雪]于2006-8-17 6:35:4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知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随着童年,让人走进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卷。

文章评论共[3]个
薄云残雪-评论

排版乱得让俺头晕眼花~~下次注意呵~at:2006年08月17日 清晨6:37

静韵随风-评论

喜欢听你的往事,不错!
  【知秋 回复】:谢谢阅读. [2006-8-17 23:23:02]at:2006年08月17日 早上8:36

知秋-评论

还不是很习惯这里的风格,以后尽量注意吧,谢谢版主,多费心了。不过我对排版什么的不太熟悉,原来在其他网他们都有自动分段什么的,操作比较简单。at:2006年08月17日 晚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