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变化是巨大的。
十八年前我到北海的时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的质朴和自然——那是一种犹如村姑野菊插鬓般的天生丽质和天然魅力。当时街头尚存着不少简易大竹棚里的大排档,里面是长条形的饭桌和几根细圆竹钉在一起的坐凳。北海人热热闹闹地挤在这些简陋的店堂里吃粉、吃面,喝海鲜粥。喝到兴起,男人们便脱了鞋,干脆蹲在凳子上——如渔民蹲在自家的船头。那时北海临海的街道与海滩只隔一道齐腰的矮墙,抬脚就能跨过。墙外便是黄澄澄洁净松软的沙滩,大海的波浪随潮涨潮落哗哗拍击着岸边,扯着风帆的多桅船如立体电影一般向你劈面驶来——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观,我如遇电击一般惊呆了:若不到北海,真不知人间竟有这样的胜景。
今天的北海早已改变了它的旧时模样。街道笔直如弦,街心大转盘花红草绿,市区里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各异的商店。给我们当导游的老朋友出语幽默,说:“你怎么可能认得这些地方?我们北海人三天不出门就有可能不认路呢!”一番话,说得我们都笑了。是的,北海是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的新城市,是改革开放政策巨大成就的范例和缩影。城市重新规划,道路拉直,填塘为路,还路建房,几番沧海桑田的变化,我这种方位感比较糊涂的人是连十几年前的北海踪迹都找不到了。在朋友的反复指点下,才懵懵懂懂地搞清楚了现为“××渔村”,服务员戴着海岛竹笠的著名海鲜馆便是当年我在落日余晖中看多桅船驶出驶入的海滩,不禁激动莫名,扑到窗边猛吸几口带着海腥气味的海风。细看海面,已是掌灯时节,海面上风帆片片,渔火点点,仍是一幅如诗如画引人痴迷的图画,只是北海已不再是野花插鬓的质朴村姑,而成了一位精心装扮出自然真趣的都市丽人。难说孰优孰劣,若一定要评价,只能说春兰秋菊,各擅其芳,后者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吧。
离开北海的前夕,朋友开着车,一脸诡秘地说要带我们去浏览一遍北海的历史。“从这个视角看,北海就像一本书。”他这么一说,惹得我们全动了好奇心。朋友把我们带到北海的一条老街,街道两旁是两排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看年代估计是北海作为港口商埠时洋人所建。果然,朋友说:“这是三四十年代的北海。”穿过这条街,往前驶入平行的另一条街,两旁的建筑皆是砖木结构,外形朴素,显得比较陈旧。“这是五六十年代的北海。”走完这条街,再进入相邻的另一条街,这里有砖木结构的老式建筑,也有外墙贴了装饰砖的较新式的建筑。朋友说:“这是七八十年代的北海。”汽车驶入两旁植着叶影婆娑的热带树的新街市,一片片设计新颖、风格各异的商店、商住楼、别墅映入眼帘,五彩缤纷。“这是九十年代的北海。”在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我们不禁叹道:“真是一个绝妙的文化视角。”将北海的历史精炼为几条集中了不同时代建筑群体的街道,实在是凝结了高度智慧与文化的语言,简捷、干净、漂亮!
啊,北海如书,一本不断掀开新的一页的书!
-全文完-
▷ 进入高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