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三皇五帝"的考古学文化黄钺

发表于-2006年08月09日 早上9:28评论-0条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大禹是条虫”,从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当时中国史学界的有名人物几乎都卷进了这场论战中,最终形成了煌煌七巨册的《古史辨》一书。那么,大禹或简称“禹”究竟是否存在,他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氏族的名称,以及他建立的夏朝是否存在,抑或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关心的话题。

70年代,邹衡先生提出了“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的著名论断,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对这一文化的一至四期是否都属于夏文化还有争议,但承认它的一部分是夏文化,因而承认夏朝的真实存在,却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照此推理,既然夏朝是存在的,那么史籍所记载的五帝及三皇时代也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近年来,考古学界已有不少学者将一些考古学文化与之相对应。最著名的当属于1997年6月30日去世的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他提出发现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而发现于晋南的陶寺文化相当于陶唐氏文化。李伯谦先生则认为:发现于黄淮平原的造律台文化为有虞氏文化。高崇文先生也在《试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变迁与古史传说》一文中,提出:河南龙山文化当为五帝文化,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土著原始文化是三苗文化,其突然衰落与尧、舜、禹伐三苗有关。这些都为探索三皇五帝的踪迹提供了线索。笔者经过20年的学习和思考,对这一问题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提出来供学界参考。

一、“三皇五帝”的不同组合

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三皇说:

1、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3、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4、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二)五帝说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去掉重复的,一共有13位古帝,笔者拟从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利用地上的与地下的“双重证据”,一个一个地去探寻他们在考古学文化中的位置。

二、燧人:用火的遗迹

燧,本是用来取火的器具。顾名思义,燧人便是专门负责取火的人。《世本。作篇》说:“燧人出火。造火者燧人,因以为名。”以取火为专业,说明此时的用火还处于初级阶段,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古籍中没有记载燧人活动的具体地域,大概只能算是个时代概念,因此举凡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用火遗迹,就都有可能是燧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西朔县峙峪、辽宁喀左鸽子洞、营口金牛山、广东阳春独石仔、英德青塘朱屋岩、贵州铜梓九坝岩灰洞、普定后寨穿洞、云南元谋上那蚌、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吉日尕勒等地,都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

三、伏羲:葫芦籽

伏羲,又有写成庖牺的,因此一些古代文人就强作解人,说是取义为“取牺牲以充庖厨”。直到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写出了那篇《伏羲考》,将其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葫芦传说联系起来,才算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是,闻先生把伏羲解释为“匏瓠”的音译却不甚妥当。因为,古籍中没有把“匏瓠”放在一起联用的。所以,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将其解释为“匏犀”,也就是“瓠犀”,并引《诗经。卫风。硕人》中“齿如瓠犀”的诗句,将其释为“葫芦籽”,并将伏羲母名“华胥”释为“葫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列子。黄帝》中说华胥氏之国的百姓能“入水不溺”,恰与古人常将葫芦系在腰间渡河,所以又称“腰舟”的习俗有关。

《尸子》一书中说:“庖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周易。系辞》中说:“(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佃,在这里同畋,表示在野地里打猎。可见,伏羲时代尚处于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阶段。虽然,古籍中未写明伏羲的地域,但笔者注意到,葫芦传说是与洪水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洪水又可写成“鸿水”,鸿水即江水,因《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祝融降处于江水”(同经)因此,伏羲文化当于长江中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寻找。

从目前情况看,1980年发掘的重庆江津县王爷庙遗址较为接近。这里出土了石器144件,以砾石为原料,打制多于磨制,打制的石器没有台面,多保留自然的卵石面,种类有耜、锄、刀、矛、镞、球、网坠等16种,大多是渔猎工具。

四、女娲:女神

女娲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中,辞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对她生育神的身份表示质疑。有关女娲的传说,除造人外,还有“炼石补天”,说明其更可能是个神话人物。

五、祝融:石家河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及“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壹,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则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妖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壹鸣,壹鸣生岁十有二。”而《世本。帝系》也说:“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贵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季连者,楚氏也。”陆终即祝融。这样一份参差互见的谱系应该是可信的。

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一、祝融处于江水。二、祝融是楚族的祖先。因此可以断定祝融文化的地域在长江畔的楚地境内。而他所处的时代则要通过其他有关记载推断。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世本。作篇》说:“祝融作市。”可知祝融时期已经进入了古国时期,且已经产生了集市贸易,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湖北天门石河镇附近发现的50多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土城遗址已出现了城的迹象;邓家湾出土了铜块、孔雀石、图形符号和一些祭祀活动的遗迹;邓家湾、谭家岭出土的遗物达万余件,大量的小型陶塑动物如狮、象、虎、豹、鸡、鸟、鱼、龟等为别处所不见,而“人抱鱼”的陶塑更有着图腾崇拜的意义,与《山海经。大荒南经》中鲧孙獾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的记载,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玉器则出在瓮棺内,有雕刻精细的人面、飞鹰、猪龙、蝉、管、璜、方形等,小巧玲珑,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六、神农:前大汶口文化

神农者,农业之神也。《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绎史》引《周书》还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可见当时的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书《去匣》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因此,神农应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他位于何地呢?《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即列山,亦既历山,《墨子。尚贤》、《孟子。离娄》、《淮南子。原道》以及《史记。五帝本纪》等,都说舜耕历山,在今山东济南。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间接的史料可以参考。《吕氏春秋。用民》说:“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夙沙又作宿沙,根据《困学纪闻》引《鲁连子》,我们知道夙沙是个“善渔”和“善煮盐”的氏族,因此神农文化当属于鲁国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在山东滕县发掘了北辛遗址后,前大汶口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其中环鲁中南山地发现了二三十处,尤以北辛遗址面貌最清晰。出土的磨制石器有铲、刀、镰、斧、锛、凿、匕首、杵、磨盘、磨棒、磨饼等,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社会组织为母系氏族公社,与神农文化接近。

七、炎帝:仰韶文化

《山海经。北山经》有“发鸠之山”,郭璞注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子县西,又名发苞山,为太行山支脉。而发鸠山上有精卫鸟,相传是炎帝的女儿。《北山经》说:“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炎帝文化的一支当在今山西境内。

另外,《大荒西经》中还提到了炎帝的另一支灵契,说:“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契,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说:“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海内南经》说:“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这与我们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看到的彩陶纹饰几乎一模一样。

《海内经》则述及炎帝的又一支伯陵,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按行文规律,应当是殳为侯、鼓为钟、延为乐风。这使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大荒西经》中我们曾见过“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的记载,这里的吴权与吴回、鼓与共工、延与长琴,似乎都存在着对应关系。而《西山经》谓“钟山,其子曰鼓。。。。。。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崖”,摇崖与长琴所处的摇山必有关联,而与鼓一同被“帝”所戮的钦胚“见则有大兵”,也与殳作侯有关。钟山与“昆仑之阳”极近,因此可以断言,炎帝文化即仰韶文化,其分布正在今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及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

八、黄帝:红山文化

在第一节中我们说过,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我十分赞同。《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与红山文化地理位置相同。同经还说:“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号。黄帝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号处东海,是为海神。”而在内蒙古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有100多件玉器,质料大多为软玉,多呈淡黄绿色,有蚕、鹗、鸟、鱼以及龙形珏等玉器。《大荒北经》特别提到了黄帝女祓的故事,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祓,雨止,遂杀蚩尤。祓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祓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叔均即始均、义均、商均。女祓即炎帝所娶赤水氏女听妖。1983年10月,辽宁省的考古工作者于牛河梁发现“女神庙”,出土一尊约与真人同大、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女神”头像,当即女祓像。

九、颛顼:蚌壳龙

《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郭璞注:“《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毕沅云:“韩、乾声相近,流即荒字,字之误也。”实际上,《海内经》炎帝之子为炎居,而我怀疑炎居就是韩流、乾荒。居、流、荒都是毓(育)的错字,毓(育)古文字像妇女生小孩的样子。炎帝生炎居与昌意生韩流是一回事,炎帝当为黄帝之子昌意。而这里的“阿女”又与炎帝之孙伯陵所“同”的“阿女缘妇”挂上了钩。

颛顼最大的一件事迹就是“绝地天通”。《国语。楚语》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知颛顼时已将宗教事务“收归国有”。

另外,《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今河南濮阳,1987年岁末在西水坡发现一处仰韶文化的大型遗址,其中45号墓(也有学者认为是祭祀遗迹)中出土了精美的蚌壳龙、凤、及鹿的图案。墓主人是一个青壮年男子,有学者分析,这个被蚌壳龙、虎所夹的死者,生前的身份应为巫,故这个遗址很可能与颛顼族有关。

十、帝喾:七八千年前的骨笛

《帝王世纪》说:“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众多史学家谓即帝俊,亦即舜。其实,称帝某是商人的习惯,所以帝喾或帝俊必是商人的始祖,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夔字,它只是与小篆的舜字形近而已,而舜即帝俊之孙叔均,非帝俊,所谓虞舜者乃沩姓之祖为。这一点我已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言之甚详,此不赘述。

据《山海经》记载,帝俊有子八人,分别是中容、晏龙、帝鸿、黑齿、季嫠、后稷、禺号、三身,多“食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证帝俊即高辛氏。《海内经》说:“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而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就出土了十几只骨笛,采用飞禽的腿骨管制成,管壁上多钻7孔。经测试表明,这些骨笛至少已具备六声音阶结构,发音较准,音质较好,有的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征调音阶,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一、太昊:枫叶足鼎

《山海经。海内经》言:“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嫠,乘嫠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大昊即太昊。《世本。氏姓》说,巴人有五姓:巴、樊、覃、相、郑。其中巴氏子名务相,在与其他四姓争王时胜出,当了廪君。他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遇盐水神女,“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故事相近,郭沫若与陈梦家先生都曾撰文认为高唐就是高阳。屈原《离骚》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正是借用了这一神话。太昊既是巴人之祖,也是楚人之祖。《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昊之虚也。”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书《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则反映了太昊为楚族始祖的事实。

《周易系辞》正义引《帝王世纪》说:“大昊帝。。。。。。一号皇雄氏。”《礼记。月令》正义引同书作“黄熊氏”,黄熊即鲧,有别于黑熊为禹,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也已言之甚详。屈原在《天问》中为鲧极力辩护,也说明了鲧与楚的关系。而鲧又是共工,曾与颛顼争帝,《淮南子。天文》说:“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山海经。海内经》又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此“帝”当即颛顼。《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实为禹伐共工之臣相柳,亦即鲧孙獾头、苗民。

在安徽潜山薛家岗三期文化中,曾出土了一种枫叶形足鼎,极为特殊,当与蚩尤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而蚩尤即相柳、獾头也。详见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

十二、少昊:大汶口文化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从这条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少昊之国位于东方;二、颛顼以“弃其琴瑟”为代价,得到了少昊的认同。《大荒北经》说:“威姓,少昊之子。”袁珂先生认为,威即鬼。前面曾说过颛顼之后祝融娶于鬼方,也反映了颛顼族与少昊族之间的关系。《海内经》说:“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古史考》说:“至少昊始驾牛。”《潜夫论。五德志》说:“少昊。。。。。。始作书契。”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有一件牛角号,吹之声闻数里,极为罕见。另外,在大中型墓葬中都随葬有厚胎大口陶尊,外壁刻一图形文字,目前已发现19个,内有相同的2图4个图形文字,分别出土于两地,可见这些图形文字已经定型化。此外,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各式骨镞、角镞和牙镞。因此,少昊文化应即大汶口文化。

十三、尧:陶寺文化

《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或云即帝尧是也。”《初学记》引《诗含神雾》云:“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伊祁即伊耆。《论衡。正说》云:“尧以唐侯嗣位。”《汉书。地理志》说:“河东本唐尧所居。”应劭注:“平阳,尧都也,在平河之阳。”《魏土地记》说:“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知尧处今山西境内。唐前加陶大概是因为唐以制陶而闻名。

《淮南子。本经》说:“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契俞、九婴、大风、封豕、凿齿、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泽,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野,上射十日,而下杀契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下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畴华之泽为“南方泽名”(《淮南子。本经》),“在昆仑虚东”(《山海经。海外南经》),凶水当出自应龙所处的南极凶犁土丘(《大荒东经》),青丘当即青丘之山(《南山经》),洞庭即洞庭湖,桑林在宋地,敌族多位于南方,所以尧应属北方之君。尧文化应为山西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苏秉琦先生认为即陶寺文化。

在山西南部襄汾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有木构设施的水井,以及礼乐器石磬、鼍鼓和土鼓等,与《世本。作篇》中记载的尧臣“巫咸作鼓。无句作磬。化益作井。”十分吻合。

十四、舜:造律台文化

舜有驯象传说,“为”正以手牵象之形,舜后“为”姓,故有别于帝俊。《山海经。海内北经》说:“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知舜位于黄河流域。《大荒东经》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知王亥为商人先公,故事发生在黄河之滨。《春秋。襄公七年》有“沩”,郑地,一说在河南鲁山县境。而有虞氏乃位于山西西南之永济县境内。

晋西南类型的龙山文化与豫西的“河南龙山文化”面貌相似,故舜即有虞氏。李伯谦先生谓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即有虞氏的文化,非常正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李先生的有关文章。

十五、小结

现在,我们可以将三皇五帝的考古学文化作一个小结。可以看出,他们实际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人、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人、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红山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为)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禹虽不属于三皇五帝范围之内,但因与尧、舜关系密切,所以也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我认为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类型。详见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

参考文献

1、〈古史辨〉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古史续辨〉刘起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虎豹熊罴演大荒〉王一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虞夏时期的中原〉董琦科学出版社2000年

7、〈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闻一多全集〉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年

9、〈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10、〈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内部教材

1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3、〈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14、〈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15、〈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

16、〈晋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62年9期

17、〈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1期

18、〈贵州铜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75年1月

19、〈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20、〈辽宁营口县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6卷2期

21、〈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22、〈辽宁鸽子洞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3卷12期

23、〈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

24、〈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1期

25、〈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3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落梧桐点评:

中华五千年
华夏子孙渊源流长
作者很用心的将“三皇五帝”一一罗列
看着那些厚厚的参考文献
你对历史的认真及对文字的热爱让我敬佩
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