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调查概况:
由于要进行对农民心态的调查,所以我们分小组选择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对象一:五十岁左右的农妇。
我们在一个露天的菜摊上碰到她,在如此的高温下,她每天要从早晨6点中摆摊到晚上7点,靠买自己种的蔬菜为生。当我问到做个农民啥感觉是,她只说“农民苦啊”!家里田不多,所以租种别家的土地,租了一亩左右,一年的租金是200元。然而只是口头的协议,并没有书面的合同,她说这么点地并没有立字据的必要,而且他们那里的土地出租都是以口头形式完成的。
我向她问了一系列有关该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她说她们农村里并没有土地抛荒的现象。当地的农作物种稻谷比较少种蔬菜多。该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了乡镇企业,外出打工省心省力,又有较高较稳定的工资收入,而不再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得到出租。也有去乡镇企业上班却回来兼种土地的,但这是少数。在土地流转问题上,乡政府没有任何的措施和干预,态度显得很消极。这位农妇甚至有些抱怨政府部门在农民的土地问题上没有起什么作用,更谈不上什么服务。
对象二:六十左右的农民夫妻。
我看到一对老年的夫妇守着一堆西瓜在卖,一问之下他们说是自己种的,知道了我是来做一下调查的才无奈的告诉我这些西瓜不是自己种的而是贩来卖的,因为自己家里已经没有田地了。
自己已经没有土地,土地被政府征用作为经济开发和修建水库。当地政府往往以较低的价格向农民征收土地,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失地的农民出外打工,也有少数办厂的。这里的农民普遍认为种地不如打工好,对于政府的征用土地,并不如何反对,也都承认了该地区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很有成效,但还是表现的很无奈。
对象三:八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
看到一位老太太身行佝偻,正在剥毛豆,也是在卖菜,我上前和她搭话,却实在听不清也听不懂她的话了,幸好边上有一位中年妇女和老太太是多年的邻居,才终于做了我的“翻译”。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还每天下地干活,摘些蔬菜来卖以维持生计。从早晨6点开始卖菜,直到买完为止。家里只有她和年近六十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身体有病一直没有娶媳妇,母子俩年迈体衰,仅靠着一亩三分地上种些蔬菜来卖。
我听完看着老太太,她却一脸乐观,我倒一阵心酸。老人家苦啊!大约十一点的时候我在另一个地方又看见了这位老太太,一手拿着篮子一手拿着板凳在烈日地下疾走,很庆幸她上午就把菜卖光了,否则在这样的烈日下她还要再卖一个下午。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土地流转了,可见得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土地流转问题才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象四:四十左右的中年农民
我们正在做调查的时候,一位中年农民突然高声插进话来。听的出这位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说话见解也颇有见识,我便自然而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他开门见山很坦率的说,在他们镇的农村还是有不少土地抛荒了。作为一个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劳作在土地上,如今看到土地都荒着没有人种了,那种心情很复杂。至少也是觉得非常的可惜,感觉就有点像自己的父母没有子女养了。
我和他一起总结了一下,这个地区的土地流转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1、 抛荒。
2、 出租(都是以口头形式,没有正式的书面协议)。
3、 当地政府征用。
4、 外省人去种被抛荒的土地,被本地人默许。一些外地来的流动人口看到这里有些零星的土地荒了,就自己去种一些蔬菜来卖。这种行为并没有经过该土地农户的同意,但当地农民介于土地本也不种,又同情外地的流民,也就默许了。
他认为每家每户都只有少量零星的土地,所以有的人家外出打工把一小快土地抛荒也不觉得怎么可惜了,这样好多家都有这样的情况荒下来的土地加起来就多了。他很希望能够有一股力量把各家的那一点土地都集中起来,有规模、有计划、有科技含量的耕种起来。这样形成规模效应,荒的土地可以用起来,对农村的经济也大有好处。而这股力量应该来自于政府的宏观调空。但当地政府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这位农民还很愤慨的对我说,这里的环境卫生和治安工作很不好。带我看了一些地方垃圾成山,又常有盗窃行为发生,甚至有黑势力。我听到这里,觉得和我所要了解的问题有写些跑题了,但又想到新农村建设呼声很高,难道仅仅是经济发展了就够了吗?那位农民又提到了我没有想过的问题,治安差会影响到土地流转,有的农林大户本来可以承包大块的土地或者山头,但顾忌到一些敲诈他们的黑势力,就不敢放胆去经营。我想这虽然是极少数的情况但可以想到一个农村的经济和当地的卫生、治安确实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对于我们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
对象五:二十多岁的农村户口的青年
带着土地流转的心态问题,我在自己家乡的农村走访了几个与我年纪相仿或比我大一写的年轻人。我都没有办法再称他们是农民了,因为除了他们还是农村户口这一项外,他们的收入来源、生活方式和观念已经和农村无关了。
对于土地他们没有感情,认为这只是上一代的事情,至于土地的流转他们更不关心,甚至是不屑,即使是抛荒也根本无所谓。当然这是在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农民几乎都下海经商或在城市工作,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经济的发达似乎使得农民和市民的界限都变的模糊。
二、 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民
下到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才叫农民。凡是农民在我看了都了不起。我从小就知道农民苦,新闻报纸、报告文学上也看的不少,可我下到农村在这么大的太阳底下走了一走,看了一看,问了一问,农民的确不容易。虽然农村的经济在发展,农民也在增收,特别是我们浙江省发达地区的农村,但还是有像那位八十多岁还在卖菜的贫苦农民在。
在与乡亲们交流中,我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我只能为当地的农民说一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村里良好风气,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
(二)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这还有利于我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三)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心态
对我调查的对象进行总结,在经济欠发达比如山村中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很深而且很有依赖感。而这样的地区土地流转并不平凡,土地没有抛荒的现象,并且有相当高的利用率。土地流转以租种为主,多数是以口头约定的形式没有书面的契约。这说明农民之间信任感很强但是法律意识比较单薄。
经济发达地区,本来依附于土地的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也就造成了土地流转的频繁。土地的抛荒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心态就比较复杂。很多中年的农民对抛荒的土地感到非常的可惜,但又由于收入高的缘故选择了出外打工或者经商。年轻的农民由于观念的转变则对土地不再有深刻的感情。
但不管是经济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都希望当地的政府能够有一些积极的干预和措施。
对土地流转中农民心态的调查这只是一个开头,而对农民和农村的了解和体验都我来说也只是一个开头。我利用暑期的时间做了一点调查,有了一点体悟,我还会继续下去,为我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出一点力!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8-4 20:57:5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潘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