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研画日渐暖
野服窗中闲听禅
树荫依稀三月暮
焙茶香气满空山
禅、茶、画,排名不分先后。我以为这是人生三宝。
先说禅。
禅是什么?禅在哪里?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教中有三宝:戒 定 慧。“戒”是守戒,从戒而生律,是为律宗。次为“定”,就是禅。它的本意是使心专注于一境不致于散乱。第三部分是“慧”,所谓慧就是了解,用知识上的明确帮助我们去定。定什么?定的是心!从表面上看,禅列第二,其实不然,禅实在能包括“慧”和“定”两部分。
古人常以禅意入画,尝有“诗禅”、“画禅”之称!什么画?于我而言,当然是宋朝的院体画了!山水、人物、花鸟,而让我最忘情的是山水。那么茶呢?最好的就是绿茶中的“龙井”和乌龙茶中的名品“铁观音”了。
今人吃茶,茶就是茶,茶叶一片一片,注入沸水,你看着那叶片上下翻飞,绿色也随之慢慢显现,那是一种美,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俗话说:“至道不繁,茶禅一味”。禅的故事,经典里俯拾皆是。但任何的语言文字都无法帮助我们认识到禅的根本。越沉迷于文字,我们就离禅越远。
再来看宋朝的画。像清泉流在大地上,四周空旷,照不见树影花荫,如此干净,是很舒坦的。
那样的画,是如此的干净、舒坦;能让别人舒服,这是人间正道。
“文人画派”是当代画坛的较流行的一个画派。应该说古人们很多的许多的画都在这个范畴之内。院体画给我们留下了最明确的文人画的印迹。每一幅画都能表达出画家们在自然中得到的享受及蕴藏在其中的快乐。
宋画里常有这样的禅境出现。禅究竟是什么?
有信众问白云禅师:禅是什么?
禅师便以手指月。
以手指月,目的是让信众看得到月亮。
手指不是禅,月亮不是禅。
禅就在手指指向月亮的过程之间。
我喜欢宋人的作品。画风温柔、敦厚,在今人看来是格外的引人。清新、舒朗的林间氤氲,代表着永远的向往,对想摆脱世俗烦扰的的人来说,这些世界如同深谷梵音,可以静心。
我之喜欢它们,并不是这些画能告诉我什么,而是让我们感知到那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宋画的良心和诚恳。
与其说是言志,不如说是洗心。
读画如品一杯清茶。我最喜欢欣赏时同时品茶。可以平淡中见悠长,宁静中生禅心!
让我们在悠悠的茶香之间,成就一段段性灵的游戏---看看先人们在生纸上用墨、用色托情于松风、野水之间,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单纯和对这种单纯的信赖!构造着自己的人格、思想,写下没有阴影、没有尘埃的人文山水!
品一口清茶,既苦且甘又香。口吻齿牙之外加鼻子,是否已尽得茶味?这茶味之品,不在吻唇,不在鼻嗅,而在于心!人常道一“清”字,便自心中得来。昔日庄子有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耳听之声只是宫商角征羽,阳春白雪也罢,下里巴人也罢,无非音高音低,声大声小,大不了有个抑扬顿错;心听之声则有高山流水、风光旖旎、金戈铁马。六祖慧能有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人心自动”。清人陆次云说龙井茶“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试想太和之气,无味之味,若不以“心”,口、鼻能品吗?
懂得以心品茶者,便懂得中国诗、画、乐之理。
茶禅一理。我们都知道,黑暗代表缺少了人视力所及的光,以致无法见物。在禅宗,黑暗代表洞察力的缺乏,对真理的无知。无明,是人生的黑暗。一个人,如果缺失了洞察力,即使坐在太阳下面,仍可说是处在黑暗之中。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太多,要想拥有一颗觉悟的心,何妨低眉问禅?
宋朝的大家中,如夏圭、马远、李麟等,我颇偏爱的是范宽;我最喜他的“溪山行旅图”卷。层峦叠嶂的山峰,高低远近的丛林,弯曲的河水,清朗的天空,一个字:静!我总觉得他可能经常画这样的题材,每次重复,都有不同,境界就在这里!讲究笔墨就是讲究心境,因为笔墨实在就是心境!
中国的艺术是及时行乐的艺术。这在绘画中尤其明显。一毛笔下去,水墨会在宣纸上自由的呼吸、自然的洇化。因为不能再来一次,更不好涂涂改改,这就是功夫!
那些先贤们就在这样的笔墨里散步着``````
凡及时行乐者,他的内心应该是寂寞的。
先贤们都是寂寞的,因为寂寞并不是一味的凄苦,有时候就是乐趣!
当我们称赞一个朝代或记住那些艺术家时,我们的倾向往往是专注于其作品中最异于他人的品质---那种可以独立欣赏的地方。可以不谈墨色、不谈笔法、不谈构图``````
宋画就象早晨的新鲜空气一样透明。他们的诗意、禅意是天然的、简朴的;有魏晋人的深情,有隋唐人的修养;这种深情和修养正一点点的展现在我的眼前---那里面没有尘世、没有喧嚣,只有信仰、承诺和宋人的向往``````
当心入定,我几乎可以回到宋朝!
-全文完-
▷ 进入拈花听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