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一幅画,大海是一首歌;大海是物质上的聚宝盆,大海更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小生长在长江岸边,因为好奇着滚滚长江的归宿,也就早对大海有着梦幻般的憧憬。小学时就背过毛泽东那首著名的词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海洋的旷荡浩淼尽人皆知,不管是否真的见过。而海洋的变幻无穷,如果不是真正地身临其境,就不会有切实的感受。早就知道大海的湛蓝、白浪的滔天,等到无意间听从命运的安排,真正落户秦皇岛,这才发现,大海的空旷辽阔、如梦似幻,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不懂绘画,不会涂抹,就连看画也是一头雾水,却在偶然的机会见识了莫奈的画集,心中突然就有了轻灵的悸动。那是一套大陆外文出版社与台湾省光复书局联合出版的《家庭艺术馆典藏系列》丛书,第一系列名为《世界名画与巨匠》,共有10册,包括了凡高、塞尚、高更等等,色彩饱满、印制精良,齐刷刷伫立在书店一隅。信手翻开,统统地感觉麻木、不知所云,却就在翻阅莫奈的画集时,似乎读懂了他的所思所想,有了一种透过画作和画家面对的感觉。买下细品,十分欣赏莫奈的那些风景画作,喜欢那种朦朦胧胧的用笔。瞪着眼睛观赏过后,再眯着眼睛环顾四周的景物,就会体会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有人这样形容大海:海的衣服有蓝色、蔷薇色、灰色、还有绿色。海是世界上最美的景物,它比人类更完美。莫奈称得上是大海的知音,他正是以一幅描写大海的画作《印象·日出》,而被尊称为“印象派”领袖。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14年的海边生活无疑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是大海的波涛,使莫奈的心灵日益丰富,海水的波光,又使他的眼睛更加敏锐。在那些海阔天高、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莫奈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体会着起伏波浪上明灭不定的阳光,深深被变幻莫测的大海所折服。以后的岁月,莫奈的画家生涯,就始终与变化万千的光与水紧密相联。
生命的真谛在于新陈代谢,而艺术的发展同样要推陈出新。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中,始终就不缺少敢于在地老天荒中勇于牺牲的勇士。他们作为拓荒者,总是愿意避开已走习惯的老路,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19世纪20世纪之交,也许注定要被定格为创新的年代。在此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同样在法国,古典音乐领域也出现了印象主义的作品,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附近,以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奠基者而闻名于世,最著名的作品是管弦乐前奏曲、只有10分钟的《牧神的午后》,是我心目中最喜爱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一个天生的激进分子,“对二十世纪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专家们介绍说,德彪西在音乐艺术中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他提出了音乐中光和色彩的新理论。他的管弦乐作品,使用的不是传统音乐中那种长乐句的旋律,而是使用短的旋律片断,就像彩色玻璃片嵌合在一起。聆听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爆棚、刺激、节奏动荡,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就像画家用明暗色彩的对比一样,德彪西用声音与静默表现乐思,乐曲之间的间歇似乎也都充满着音乐。所以,“你即使完全不懂音乐,也能发现其音乐的美妙”。
没有证据证明德彪西与比他年长22岁的莫奈有过交往,德彪西自己也认为,他受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要比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更深。但一定是英雄所见略同,德彪西也和莫奈一样,对大海有着深深的眷恋,并为大海这个地球生命的起源地,留下了传神的音乐“素描”。
德彪西与大海的缘份,来自于如今以电影节闻名于世的海滨城市戛纳。大海延伸到地平线尽头的壮观画面,曾给少年德彪西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在孩提时,他就常常在戛纳海边,好奇地凝视大海。“看到大海的波涛汹涌,你会感到自己真的活着”。因此,汹涌澎湃、变化无常的大海,一直激发着德彪西的创作欲望。他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的管弦乐作品《大海》,充满了光感和动感,时而猛烈激昂、时而安详平静,以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生动表现了奔腾大海的愉悦和忧伤,令听众兴奋不已。今天,它已成为德彪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地演奏和录制。――第一首,“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首,“波浪的嬉戏”。第三首,“风与海的对话”。23分钟的交响素描,将大海苏醒时的光彩夺目及风暴中的狂涛翻滚,描绘得淋漓尽致、诗意盎然。
“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像我爱人,那一颗动荡的心”!正是动荡的大海,以其神秘奔放的性格,激发着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阳光普照下浪花晶莹的大海,不仅是画家笔下浪漫多情的主题,更以永不停歇的波涛欢唱,谱写着海洋亘古吟诵的诗行。“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选一个宁静的清晨或灿烂的午后,坐在沙软潮平的海边,去聆听德彪西的《大海》。你会发现,大海不是因德彪西而永恒,却会因德彪西而分外美丽!
-全文完-
▷ 进入山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