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现象的思索
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课题。但就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关键性问题,恐怕直到今天,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权威性很高的标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随着教育的改革,自然也需要在教学的理念及教学的方法上适应新时代的急剧变革形势。
过去一段时期盛行的假大空、高大全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自由、民主、改革、开放的今天已几乎成为陈迹。但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却又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灵性的作文教学模式。有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传授的是希图快速见效的各种各样的秘诀,这不过是在教学生怎样把一些名人名言或一些历史典故硬生生地塞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框框套套中。学生写出的这些作文在表面上看,无论是立意或者手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作文还颇有大哲学家的味道,究其实不过是一种对名家文章克隆的假冒伪劣现象,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写作或者对其人格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在现今全国各地中学校际之间应试教育竞争越演越烈的形势下,由于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就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在心灵深处缺乏一种文化家园意识,于是,他们就会去狂热追捧那些俗不可耐的歌星影星,或者去读那些格调不高的小家子气十足的花里胡哨的书刊,或者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这些学生的作文,要么是对某歌星扭捏作态情调的模仿,要么是写些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的句子,表现的是小我的私有情调,对社会人生及自然万物根本就未产生一种归宿感和认同感。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现象,都有一种既深感不安又无可奈何的苦痛。可见,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作文的真正个性化,是挺不容易的。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坚信,只要始终将作文教学朝着真正个性化的目标迈进,就一定能够根除存在于作文教学中的不良因素,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会成为我们的教学惯例。
二、作文个性化的文化背景
中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背景,所谓文化,英国学者泰勒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这就表明,如果离开我们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妄谈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那些为个性化作文所设计的若干模式都将是速朽的,所谓的个性化也必将变成概念化或庸俗化的机械古板的模式。
冯天瑜教授在《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一文中明确指出:“涉及到由人类的意识活动组成的人文领域,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虽然仍有某些使用价值,却绝非万能,因为人类的情感、意志、审美等意识层面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实证和量化处理等‘物质化’方法‘非人格化的观照’。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这种将人类‘符号化’、‘数学公式化’的方法,显然已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而有赖于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冯教授的论说,点中了时下某些教育改革者的要害,我们的教育改革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搬照套西方的教育模式,出现的情况可能就是实际的业绩很少或没有,有的就只有做假的大量材料的泡沫式展示了。
牵涉到我国作文教学方面的传统作法,章熊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中有相当全面周到的讲述,他的立足之地是审视科举制度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方面,就是使我国的篇章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起承转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一系列的概念术语形象地表述了文章的技巧和法则,并且使‘文章赏析’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揣摩谋篇’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一直影响至今。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路,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消极方面之一,就是把文章模式定型化、形式化以至僵化,僵化的极致就是‘八股’的出现。为了应试,又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相应对策,例如‘小题大做’‘大题小作’之类。这些,就使写作者执笔时处于和现实中的写作实践迥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写作样式和写作心理与社会实用相距越来越远,是这种应试作文所带来的第二个消极影响。”章熊先生所述,可以说是准确无误地影射了我们目前高考应试作文训练的弊端。
至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序》中论述道:“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成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思维。”季先生的论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文化学背景的依据。
通过以上引述,针对作文的个性化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将之植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圈,以开放的态度大胆吸取西方的精英文化为我所用。
其次,作文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不能用其模式将其模式化,以致陷入另一种形式的作文的非个性化。
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大量吸收祖国传统精英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以自主的人格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个性化作文的源头活水引入学生的灵感思维中;
其四,不要一味地为个性而个性,对于传统与现代带有共性的因素,我们千万不要弃而不顾。
其五,在作文个性化的追求中,还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顿悟型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写出既充满灵性之光又洋溢着思辨魅力的文章。
三、对作文教学模式化及板块化的理性分析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将作文的训练模式化、板块化的现象,他们只是摆出一些预设好了的模式或框架,叫学生机械地将写作材料填充进去;或者用八股文训练中落后的板块法,让学生硬生生地将之串联在一起。当然,他们的目的是在寻求一种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这些年围绕作文教学的这样模式那样模式、这样法宝那样法宝,可谓是数不胜数,但究其实,除了经由书商克隆出来的作文范本大量充斥于各个书肆之外,对学生作文作高层次指导的图书并不多见。这些只图谋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社会利益的做法,推动着的是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的滋长。
对于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板块化的速成法,有的人说得神乎其神,更多的人则是跟着叫好。这些人的作法究竟有没有神奇的效果呢?说起来,他们倒有点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两个骗术高妙的裁缝,明明没有织出任何衣物,但他俩就有天大的本事让皇帝及下属臣民上当受骗而不敢坦言自己的愚蠢。一篇优秀作文的出现,决不可能凭某某高师秘授窍门就猛然得之。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写作要讲求“涵泳”的功夫,这些早已不是“秘诀”的秘诀了。即使像王勃、曹植、苏东坡这些聪明绝顶的文学天才,在成为天才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大量阅读儒释道三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人生仕途的悲欢离合的感悟,通过对大千世界无常烟云之迷离幻影的超脱,并将小我回归于无限的宇宙自然,这之后才有了他们的神来之笔。
就西方的教育传统来讲,历来就注重其人文性及文化习俗的濡染;所以,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作为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通过文化习俗的浸润、自然万物或刚或柔的感化,科学、民主、法制观念的熏陶,以及无数次人生险恶的历练,才得以实现的。荷马、莎士比亚、但丁、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子,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成长起来的。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就如武侠小说里面的“无招胜有招”。无招,就是灵动的随机应变;有招,则是辖制创造力生长的紧箍咒。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什么固定的神妙灵异的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对于那些形象思维特强、创新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小学生,如果千篇一律的将那些大师们锁定的套路及所谓的法宝强加在他们的意识里,那将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其结果便是那些假大空的毫无个性的作文垃圾的泛滥成灾祸患无穷。
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的个性化教学,根据教学及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它应该是一个没有终极目标的漫长过程。一个人自有生命以来,就开始了体认万物的自主性活动,在此过程中就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较为流畅的口头表达及书面写作的能力。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强化,总是伴随着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就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高效速成的灵丹妙药,即使有人宣称他拥有,也只是些江湖术士惯用的伎俩。
四、从文学观念的角度审视作文的个性化教学
中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不应老是在那些框框套套、方方法法上纠缠个不休,根本之所在是要根据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另外,还需要在针对学生文学观念的养成上下一番工夫。
语文教育重在一个“育”字,育的是完善的人格,而完善人格的塑造靠的是文明因子生生不息的教化;正因为有了文明因子生生不息的教化,自然就使文学观念养成在个性突出的具有创造潜能的后来者的意识中。
文学观念在具体的表现上如一巨大无比的网络,其间错综复杂,诸如理性、非理性、易变性、直观性、无序性、潜在性、历史沿袭性,以及人格化与非人格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不可能用固定的程式及框架能够锁定得了的。而某些速成作文法的所谓点、线、面的统一,模型与图式的演变,就仿佛是一把巨型砍刀,强制性地将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及灵动多变的思维肢解得生硬乏味。有些本来富有灵气的学生在这种种框套里经过一番盲修瞎炼后,结果只会写一些平板枯燥的没有个性、灵性的平庸的文章。
作文的个性化教学,关键是要在作文的教学中注入一股鲜活的人文精神,而不是一些毫无灵性的框框套套;譬如现行的这样六步六法,那样八步八法,或者什么三十六计之类的东西,都是应该抛弃的。针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如果我们不尽快扭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这股颓风,可能的危害在将来会越来越深重。就如七、八十年代,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泛滥着杨朔先生假大空的散文,不知使多少学生误入歧途以至积重难返;鲁迅先生的失败之作《一件小事》,也不知使多少学生只要一写人物或事件,想到的就只是对“一件小事”的追忆。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反思。
五、关于作文个性化的初步设想
由于十年动乱的危害,中小学语文教材至今还没有达到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譬如小学的语文教材,在适应儿童年龄及其心理特点方面就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儿童时期,机械记忆力、形象思维力是很强的,如果督促他们大量背诵并品味经典性的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富有审美趣味的诗文,对他们将来的写作实践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但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属于这一类的课文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然在原来体例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教学上许多教师还是误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阅读和理解,仍然与小学阶段一样大肆肢解图解课文,再附带的用已经定量化了的构架指导着学生按图索骥的写一些毫无个性灵性的作文。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块,阅读与写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互不干涉内政的,成效也是极为可怜的。
要想尽快扭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颓废局面,从而切切实实地推动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气:
(一)、改革高考形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要老是将高考作文导入一种假大空的苍白无力的哲学说教,更不要用肥皂泡的瞬间即逝的华丽造就一大批华而不实的所谓小小文豪。如果我们的成人世界对这种浮华的现象听之任之甚而加以不切实际的吹捧,可能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就会被这些人变成一个小人国的世界,可能我们的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就只是那些媚俗的歌星影星了。所以,首先是各大媒体的不吹捧媚俗的东西,然后是成人世界的拒绝媚俗的引诱,从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趋于刚健的大环境,我们的下一代才不会被无聊的媚俗困扰。这一点,可以说是作文个性化得以实现真正个性化的第一重要的保证。
(二)、要全方位的关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有扎实丰厚的人文基础。如果只在作文教学的方方法法上作文章,或者只注重一个又一个万花筒式的模式或框架,就显得十分的小家子气。语文教育改革家们不要只顾了自己的所谓标新立异的观念改革,而丢掉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合理因素。
(三)、尽快编写出一套高质量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要真正具有人文性、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科学性。
(四)、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作花样文章。个体的人有个体的性格特点,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自由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切忌将少年儿童的思维异化为成年人似的成熟,要发展少年儿童特立独行的奇思妙想。
(五)、要将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用作文训练来强化阅读理解力,反之亦然。
当然,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道路不会是单向度的循环,也不会是无序的杂乱的标新立异,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作文个性化教学的良性循环寻求出一条更好的途径。
2006年4月16日
-全文完-
▷ 进入邬海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