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鞋子的记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最深刻。
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升学率很低,当时有着农村户口的孩子如果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大人的心里是极其舒畅的。当时有一个挺经典的段子:一个农民的孩子十分聪明,可读书不太用功,导致高考落榜。农民父亲狠狠心带他去武汉去游玩了下。这孩子看到城里如此好玩,立马收敛了“玩性”。农民父亲认为思想工作还不到位,大年初一,他准备了两双鞋子,一双草鞋,一双皮鞋。他让孩子选择这辈子是打算选择穿什么样的鞋子,孩子当然看中了皮鞋。于是,农民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你要这辈子穿皮鞋,就要发奋读书……这孩子便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如痴如呆地读书,第二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那时,我记得中学老师和父母等曾经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段子反复讲给我们这些中学生听,我们在就效法这孩子也如痴如呆地读书……初中毕业时候,我既可以读重点高中,也可以读中专。但中专可以转农村户口,尽管我的亲友老师都赞成我读重点高中,认为这样更有前途;但,父母还是让我读了中专,因为这样我从此可以不穿“草鞋”了,当然我也不是穿上最好的“皮鞋”。那么,我这辈子穿的是什么鞋子呢?拿父亲的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哦,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鞋子从此伴我走上了“干教书匠”的旅程。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鞋子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贵贱,而在于它是否合脚。刚上班那阵,似乎是穿上了一双合脚的“新鞋”,一路走得十分顺畅,自己也曾想干点什么出色的业绩以不辜负自己的雄心壮志……后来,阴差阳错,调到了现在这要死不活的单位,学生一年比一年招来得少,自己在这要死不活的单位里心态悲凉地干着自己并不喜欢枯燥无聊的所谓“教书育人”工作,找领导反映,他老人家笑眯眯地说:现实就是这样,你可以选择辞职嘛!
当然,尽管这不合脚的“鞋子”时不时闹得你心烦意乱,但好歹是双“鞋子”,有双“鞋子”穿总比光脚丫走路强,在没有找到合适的“鞋子”前我依然忍着隐隐的疼痛在狭小的田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有少数幸运儿,他们勇敢地抛掉了“旧鞋”找到了“新鞋”,据说如今的道路走得顺山顺水,真叫人羡慕。
我至今没有抛掉自己这双在别人眼里和自己眼里都十分不合脚的“鞋子”,尽管它让我一路磕磕绊绊,但有双“鞋子”总比没有强……再说,自己的财力和能耐也不过如此,想换上合适的“鞋子”也不一定是自己一厢情愿能做得到的事情。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走路如果不穿鞋,可能会被荆棘和尖石等把脚弄得鲜血淋漓,那只是醉汉狂徒或者激进人士能达到的境界。俗人如我,只能在旧路上转圈子,宛如老驴拉磨,悲哉悲哉!
生活如鞋,如果能穿上一双合适的“鞋子”哪怕是风雨兼程地赶路,那实在是一种福气……但,对于我,如今也就只能憧憬而已。
哎,皮鞋,草鞋……其实,人一辈子只是就需要那双最适合自己的鞋子!
-全文完-
▷ 进入余学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