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承德市去时,正赶上普宁寺首届佛教文化艺术年系列活动,本来平时到普宁寺进香朝佛的人就很多,恰逢普宁寺举办“空行母瑜伽灌顶”大法会,普宁寺更是热闹空前。我们到承德的第二天,普宁寺的大法会正在举行。因而向导
首先安排我们参观普宁寺。
承德的天气也真热,烈日当空,酷暑难消。这避暑胜地怎么也如此热浪灼人。寺门口挂满了各式彩旗,有不少信徒献上的哈达、锦幡挂在树上、墙上,普宁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我们去时,普宁寺门前已排起了长队。有香客,有僧人,更多的则是游客。普宁寺正门,面阔五间,当中三间石刻拱门,像徵“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内供奉的两位天神即“哼哈二将”,是1986年修复时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猛状。左为密持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碑亭为平面三间方型,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亭内有三座碑,中间是《御制普宁寺碑文》,记载了兴建普宁寺原委和布局;左右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後勒铭伊犁之碑》,记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巩固西北边防的史实。这三座碑均为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书写成。碑的正面为满文和蒙文,意为天下为满人之天下,蒙人帮忙打了天下,所以文字在正面,而汉人众多治天下还得靠汉人。这碑上的文字也是很有讲究的,皇上的苦心在于天下之安宁。
钟楼平阔三间,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内悬清朝雍正年间铜钟一尊,高2米,口径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击108响,僧人开始上殿念经。佛教称这108声钟声可去108种烦恼,“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普宁寺里面的大法会正在进行。法师正在进行法事活动,高僧高徒围座在讲坛两侧。台上的各路记者架起了“长枪短炮”。记者的外围则是维护治安的警察。台下席地而座地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排长队等着接受摸顶的信徒和居士。
据说,“空行母瑜伽灌顶”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最高规格的大法会,是速疾之秘密成就法,是密宗中的密宗。承德本是空行母殊胜地。空行母是藏传佛教的本尊之一,瑜伽属于密宗中最高修持。通过“空行母瑜伽灌顶”大法会的众生,可清除其病魔与障碍,并得清净圣地吉祥之兆,能速得成就。此次主法的钦则活佛是西藏色拉寺麦学院住持。主持念完经后,还要给信徒们摸顶赐福。这是常人难遇的大法会。佛要普渡众生,芸芸众生则要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而这普宁寺的大场地里就挤满了从四面八方到这里的朝圣者。
普宁寺本来就有人人康宁、天下安宁的意思。它建于公元1755年,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后,为了庆功,于乾隆二十年十月在避暑山庄宴飨参加平叛的赍厄鲁特四部,分别封以职衔,并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庙,名为“普宁”。
普宁寺规模宏大,占地23000多平方米。走过寺内广场,上一个高高的石阶,就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名“大乘之阁”,阁高36·75米,六层,重檐,上置鎏金宝顶,气势雄壮,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像,为金漆木雕而成,像高21·85米,重110吨,建在高2·22米的石雕须弥莲花宝座上,佛像有42只手,除两手合掌外,其余手均持各式法器,神态威严,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之一。大乘之阁象征着须弥山,阁两侧的日光殿、月光殿象征日月,阁四周有黑、红、白、绿四色塔和八个白色高台,分别象征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这是当时建筑者世界观的体现。佛为世界的中心,人们则生活在佛的四周。
普宁寺的后山上还供有财神,有许多游人和信徒在山上敬了财神后就在山头上插旗,当然要向管理者交几十元的插旗费。也有人在通向山上和下山的山道上挂上财喜锁,有人专门为挂锁者刻上你的姓和名,据说这样许下本人的愿后还不必再到这里来还愿。我想大多作为游客千里迢迢而来,不可能再跑到这里来还愿。人的愿心也有一次性的吗?
我为佛而来,也是为景而来。欣赏这寺里的风光和建筑特色是我的宿愿。我站在这寺的高处往下看。寺的整个景像就会装在我的脑海里。人只要增长见识,看到了想看的寺里景像,就心满意足了,人一知足就会快乐。若在这赏了景又想图财,就可能增加烦恼,这样,我想无知足之心者,恐怕佛也帮不上你。从哪门来,就会向哪门去。我们要沿路返回去了。在这寺的高处,让我再细看下寺里恢宏的建筑吧。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宁寺的整个建筑群融合了汉、藏和印度建筑艺术风格,构成了以佛为主体的佛国世界形象,其高深远博的佛教思想与寺庙高超的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全文完-
▷ 进入czti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