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乐成园也这首诗就被隐藏在诡奇的意象中那涌动着的怀念情感所倾倒。在一种波平如镜的沉稳下面,随着叙述一般的场景拉动,渐渐呈现出一颗曾经悸动的心灵,一种愁绪的清冽气质。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娴熟地运用了叠加的、线条清晰的意向,通过转喻,反谬等把在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择取的情感取向糅合自己的审美意韵,再现一种具有张力的诗性人格。
乐成园也诗歌的意象世界通常使用象征隐喻手法:这也是早期朦胧诗歌主要表现手段,打破平铺直叙和直抒胸臆的表现俗套,用不同的意象经过角度转移组织起表面上看上去毫无联系,亦无所指,而深层却有无限意蕴的语境,使诗具备飘逸灵动的气韵和一波三折的质感。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曾说:“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就减去四分之三”。从诗歌的审美经验来看,象征手法和意象技巧是目前诗歌表现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象征往往多层暗示的功能,能启发审美主体(读者)多层次的想象和联想。“从你纤细的掌纹里我看见/夏天摸过的声音”。起句用不拘泥于物象描摹,甚至背离寻常的物理逻辑的通感,通过“纤细的掌纹”隐喻一个纤柔女性,如《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出场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来之笔。可就是这双“曾经抵达过门缝的手”,“把我锁进雨的/深处”。“雨”在此作为经验的喻象,总是与凄楚、迷茫联系着的,这显然是一次曾经的情感经历,作者用“锁进”来暗示这段情感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在切题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仍然是貌似不动声色的叙说:“你转过身的背影总是和雨一起/下着不停”,“你”的影像如不停的雨在我的记忆深处反反复复,这里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感具体化,作者的情感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隐藏很深,我们最初接触的只是一个直观世界,必须经过联想才能真实地把握其心路历程。这也是诗歌意象暗喻的魅力所在。正如歌德所说:“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因而,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不可捉摸。”
“江南就这样潮水般的走来
涌入深秋风光过的路口
释放迟来的气象预报”
江南在诗人笔下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具有婉约、清幽等感情色彩的典型喻像。这里的虚实切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在体昧着“你”曾经的一切里,我“收割”着“天气消瘦”的“重量”。这样的逻辑背谬显然是语义学学究们所深恶痛绝的,但这种抽象变形手法也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这种变形所产生的多义,增加了欣赏内涵,带有极强的刺激性。“天气消瘦”可理解为时光消逝、时序转换或者干脆是诗人自己在漫长的回忆中消瘦。由此,习惯了依靠对你的记忆和向往咀嚼生活。“早已习惯围住远去的水鸟取暖”,用时空错位的悖论提升一种姿态的深度,用不真实来确立真实,他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以错位或者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之中的表象,抛开客观物象的实际意义,因意取象,收到玄外之音引人入胜的神奇效果。水鸟已然离去,围无所围,物是人渺,痴痴守着的只能是一份记忆、一种心境、一丝残留着的芬芳气息;让它温暖着自己的情怀。这样的只能出现在传奇故事和冬天的童话的美丽情愫,在当下快餐化的欲望文明世界日益稀缺,惟因如此才弥足珍贵。
“穿过秋天的面部表情想你
那双我曾经收藏过的手
总是在眼睛的背后拨动
夏夜淋湿了的
衣袖”
仍然是怀念,在生命或者人生旅程的秋天,那双曾经紧握的令我怜惜的纤手总在记忆的深处撩拨我的湿润的心结。收尾似乎是淡然而止,但却余味无穷,令人唏嘘不已。至此,那个诗人梦牵魂绕的“美人”始终没有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只有一双有着纤细的掌纹的手若隐若现,飘渺而神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正契合了汉语文化传统的“神龙不见首尾”的审美境界,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现代诗歌含蓄、暗示等艺术特点的感人魅力。纵观全诗,作者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追想,来铺陈一种真切、清冽的情感,以展现一种坚韧、唯美的生命态势和精神向度。你可以把那“美人”当作一个现实实存,也可以当作一种精神向往,遑论那一种,她都有着美丽而清雅的质感,飘逸而依稀可辩。
附原诗:《为何把我锁进雨的深处》
从你纤细的掌纹里我看见
夏天摸过的声音
扑面而来的却是一扇旋转的门
我常常静坐于时空砌成的
房子猜想
那双曾经抵达过门缝的手
为何把我锁进雨的
深处
你转过身的背影总是和雨一起
下着不停
江南就这样潮水般的走来
涌入深秋风光过的路口
释放迟来的气象预报
我第一次迂回于夏天的岸上
跟你浪迹过的茶水说话
并一次又一次的收割
天气消瘦后的
重量
早已习惯围住远去的水鸟取暖
习惯于从树叶和石头的表层进入
直捣一座城市的底部
许多年后也仍然锁不住
那一部长满泥土的《红楼梦》
穿过秋天的面部表情想你
那双我曾经收藏过的手
总是在眼睛的背后拨动
夏夜淋湿了的
衣袖
-全文完-
▷ 进入老三亦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