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混乱的五代,昏乱的皇帝费散人

发表于-2006年06月26日 凌晨0:13评论-0条

翻开中国历史,五代是个混乱的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到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大地王朝更迭迅速,战乱年复一年。短短的半个世纪,汴洛之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改了五次国号,还有角逐中原,称王称帝,与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或合或离,不相统属的其他十个割据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当时的神州大地可以说是沸水开了锅。

中国古语有云:天下大势,治久必乱,合久必分。在将近300年大一统的唐王朝后一定会经历一个混乱的尾巴,然后再循环为一个大一统的宋王朝,这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宿命。但是,这场持续50多年的纷扰与当时的那些当权者们,特别是皇帝,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正是这些皇帝们客观上存在的自身缺陷和主观上决策的失误,导致了这场劫难。

首先说这些皇帝们自身存在的弱点。

台湾的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里大骂中国的皇帝是最大的淫棍。但在一千多年前,作为一个皇帝,妻妾成群,三宫六院却是为世人所接受的。然而五代时期有几个皇帝在私生活上做得却是过了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淫棍。朱温,后梁第一世皇帝,年逾花甲的时候,居然涎羡自己的儿媳王氏,两人关系暧昧。另一个就是后晋出帝石重贵,竟然看中了自己寡居的婶娘,并封其为皇后,宠爱有加。这是什么?lu*n伦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们的这些行为渎伦伤化,败德乱常,名为人主,而行同禽兽。臣民们是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不知不觉中,皇帝们的人格魅力丧失殆尽,最后朱温丧命于自己的儿子之手,而石重贵则众叛亲离,身死异邦,为天下笑。一个丧失了人格底线的人,不要指望有人会追随你,为你效命,即便你是皇帝又如何!

其二,五代的皇帝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幼稚。还是从朱温说起。唐朝末年,帝室日衰,朱温篡唐心急,指日迫唐帝传禅。偏他手下谋士劝他遵循古制,应先加过九锡,然后禅位。他却勃然大怒说:“这等虚名,我有何用?但教把帝位交付与我,便好了事。”唐昭宣帝天佑四年三月,皇帝终于传述禅位诏旨,朱温毫不客气地便将万人羡慕的帝位收入囊中,丝毫没有推辞的意思。与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相比,朱温的政治手腕显得何其的稚嫩!前面两位想做皇帝之心是世人皆知,但他们就是不由自己提出来,而是要傀儡皇帝们主动地,乖乖地把传国玉玺双手奉上,然后把自己请到皇帝宝座上去,而且在这之前,他们还要扭怩作态一番,好在臣民面前显出一幅高尚的姿态。而朱温猴急的举动,只能让他的臣民质疑他的人品和道德操守,继而逐渐加深对他的怀疑,减少对他的崇拜。皇上的光辉形象荡然无存矣!

还有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员勇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两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天下只有陛下一人,您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予以赏赐。身为一国之君,几乎整天和一帮唱戏的混在一起,并在众人面前被打了几记响亮的耳光,帝王的威风尽失,颜面无存。君臣之间的关系庸俗到了极点。这不是政治上的弱智又是什么?纵观中外历史,被臣下杀死的皇帝有很多,被流放被推翻的皇帝也很多,但被臣下(戏子)打两记耳光的皇帝,全中国,全世界,往古今来,恐怕只有李存勖一人!

此外,皇帝们用一种极不稳重极不负责任的方式,来处理那些有军事实力的藩镇和自己的关系。按常理,皇帝对于自己不信任或对自己构成威慑的地方大员要么是采取安抚羁縻的方式,要么是采取公然下诏夺其权柄的方式。前一种方法在皇帝的实力不够镇压那些地方大佬时使用,后一种方法则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利与己的舆论宣传为后盾,否则只能是引火烧身,激起变乱。然而遗憾的是,有些皇帝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了第二种方式,结果是引来黄蜂蛰瞎了自己的眼睛,最后身死国丧。唐废帝李从珂之于石敬瑭,汉隐帝刘承佑之于郭威,都是在没有正确地估量自己实力的前提下,错误地发动了一场必定没有结果的撤藩战争,致使皇位丧失,开启了一次新的动乱。

其三,皇帝们没有给臣下树立一个好的,正面的榜样。朱温在唐帝禅位后就阴谋使人杀死了他。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君就有什么样的臣。所以,终五代50几年,都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篡弑相寻,承报无已。有朱温为其子所杀,唐庄宗李存勖汉隐帝刘承佑为臣下所杀,有唐明宗李嗣源险遭其子刺杀,有唐闵帝李从厚唐废帝李从珂兄弟相残,有姐夫石敬瑭借外人势力夺了舅兄李从珂的皇位,有后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带领军队杀奔皇城,夺了自己君上的皇位。更有后晋节度使安重荣的千古名言:王侯将相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呀!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身正影必正。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也。”五代有了这么多,这么高级别的反面教材,后来的那些上凌下替,礼教衰微,人伦灭绝,纷纷扰扰就不足为怪了。

其四,皇帝们基本国策的失误也是这场动乱的根本原因。基本国策是一个国家中长期发展的计划和纲要,是国家的行动指南,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如果基本国策的制定失误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是毁灭性的。以后晋的建国为例子,石敬瑭为了打败当朝皇帝李从珂,甘臣契丹。称臣不足,继以称子。称子不足,不惜割地。后晋建立后,他的基本国策就是继续向契丹称臣称子,维持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以此来巩固他对中原大地的统治。这个错误的基本国策一直执行到石敬瑭去世。但后来的事情证明这个国策是后晋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国策,契丹可以今日索币,明日索金,后晋须岁输金币三十万于契丹。因为你是臣啊,因为你是儿啊,哪有当老子的向做儿子的要点东西儿子能够拒绝的呢?而这些晋廷君臣一直引以为耻。石敬瑭确立的媚外国策让本已虚弱的国家入不敷出,公私两困,国库空虚。起初后晋忍辱含羞,卑躬屈膝,中外稍安。但这种和平是建立在一个极不平等的掠夺关系之上的,因而也是极其脆弱的。石敬瑭一死,他的继任者石重贵便再也不能忍受。由于自身在政治上的幼稚,由于没有清楚地分析晋辽(亦即契丹)两国之间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后晋向辽国发起了自毁社稷的挑衅,结果战争失败后,一国之君石重贵便转而投降,被辽人俘获,辽主把他流放到北方偏远之地,后晋速亡。

另一个国策有问题的是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北宋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内乱多而外患少。为什么?因为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强大的藩镇。一方面,这些藩镇能起到很好的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皇帝老子对他们有时也控制不了。赵虽然不是五代之君,但他毕竟是从五代的腥风血雨中走过来的。北宋建国后,赵匡胤深感那些有军事实力的地方军阀对皇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故而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夺取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军权,并实行重文轻武,扬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以为从此就没有什么力量能与皇帝进行对垒了。然而他的这个国策却使北宋在一两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为尚武尚勇的契丹人所制,不得不对辽的攻击采取守势,最后北宋还是亡于剽悍的金人之手,南宋又亡于更加凶悍的蒙古人之手。

然而有趣的是,几百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延续了他的这个错误的基本国策,致使他的后代明英宗朱祁镇成了外族的俘虏,明朝后来也不得不经常面对满族人的挑战,国家的元气逐渐耗尽,李自成登高一呼,明王朝心胆俱裂,最终为满清政权所取代。历史,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啊!

国家大事不是小孩子们之间过家家玩游戏。与普通人一样,作为一国之君,也应该是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羊群走路靠头羊啊!这些皇帝们都是昏了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从五代的混乱里,从这些昏头昏脑的帝王身上,当今时代之一国,一地区,一团体,乃至一企业的那些决策者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呢?

2006·05·22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6-26 7:31:5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费散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到治国,小到治家,能以此为座右铭,没有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