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是一盏灯。什么灯?走马灯!古有夏商,中有隋唐,近有明清。开国帝王们建立的王朝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若干年。有的开国之君苦心经营的王朝能持续几百年,有的开国之君同时也成了亡国之君。梁武帝萧衍最后不是说过“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的呆话吗?但不管怎样,做一个开国之君总是一件名垂千古的美事。立一国之基,开万世之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皇帝一个人自然做不了。所以威严神圣的开国君主后面,也必然有风光无限的开国大臣。但是否所有的开国功臣都光鲜了一辈子呢?不用说大家都明白。有被削职的,有被流放的,有的最后死得很惨,还有一些笨伯被开国皇帝杀了头都不知道是谁要了他的命。那么开国君主为什么要杀那些曾与他们同甘共苦的铁哥儿们?原因也简单:一是怕功臣们夺了他的皇位,二是为他的后世子孙把不那么听话的刺头儿捋掉,以便万世一系,江山永固。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做这些皇帝的开国将相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如果历史能作一次假设,让开国臣子们选择一次他们心中理想的主子,我认为其首选应该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
刘秀在开国后给予数百功臣们可观的俸禄,让他们安享太平,但不再重用他们。每次到了朝廷宴会,便召集昔日的那班功臣共同引酒作乐。功臣们济济一堂,没有哪个失礼的。即使功臣稍有过失,光武帝也能够包涵原谅。所有异域进贡的好东西,也会先赏赐给功臣。所以功臣们都怀德畏威,不生怨望。这种对于功臣采取的方法姑且称之为“保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以便君臣不撕破脸皮。比起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光武帝这样的主子已经很不错了。
另一个就是赵匡胤。北宋的建立是在混乱的五代十国之后。五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五十三年的历史里,中原大地,汴洛之间,“五易代,十三易主,八易姓”。任何有实力的大将和有野心的藩镇都可以起兵,夺了皇位。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按常理,北宋建立后,等着那些功臣们的应该是血腥的杀戮,因为他们于新生而又脆弱的宋王朝的威胁太严重了,搞不好宋朝就会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然而赵匡胤没有这么做。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这样一种比较文明的夺权方式,与刘秀的方法如出一辙。他的那些佐命功臣最后都过着“富家翁”逍遥而又快活的生活。虽然后世对于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但不得不承认在如何处理与开国功臣的关系上,赵匡胤是仔细研究了前代历史的,虽然他只是一介武夫。
做刘邦和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是一种无奈。因为他们都曾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韩信诸将是悲哀的,蓝玉等人是不幸的。韩信与蓝玉这些人都是属于他们自己那个时代的人中之杰,然而他们终究丧命于曾经十分信任他们的开国皇帝之手。是刘邦和朱元璋的凶残吗?不是!皇帝们为了政局的平稳和国家的安定,采取这样的措施不足为怪。而且从老百姓的立场来看,皇帝杀几个权利太大的功臣甚至还是他们的福祉---免得发生战乱啊。那么这些功臣的死到底是谁之错?答案是:错在他们太不明智,贪恋高位,迷失于富贵荣华!他们缺少的是战国时期范蠡的淡泊名利和成功后的急流勇退。范蠡在吴国灭亡后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而为勾践立下汗马功劳的文种却因迷恋权势最后死于勾践的屠刀之下。
象刘秀和赵匡胤有开阔胸怀,识量过人的开国君主毕竟不多。但是在东汉和北宋之初如果也有开国的臣子自恃有功与君,有劳与国而对皇权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我想即使是光武宋祖这样的君主,也断然不会听之任之的。
结论是:不在于成为谁的开国臣子,任何时候都要有视荣华富贵如粪土的气度。做自己灵魂的臣子并忠贞地臣服于它,但这颗心灵一定要是一颗淡泊名利的心灵!
遗憾的是,有多少人能守得住那份洒脱和宁静呢?
真正的智者,只有范蠡!
2006·05·15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6-26 7:05:4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费散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