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考是我国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最规范,最严格的。相对于其他考试,高考是公平的竞争。
无论怎么批判,应试教育的体制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在短时间里改变这种观念和现象,是一种妄想。
而高考,正是对一个学生入学这十几年来学习成绩的一次综合考评。更有甚者,高考是一个学生人生命运的转折和新的起点。虽说上大学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可是,毋庸质疑,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总是一件幸运的事。
高考既然是座独木桥,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都在摩拳擦掌,在拼实力与意志,希望能考取好学校,能够“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不能否认,国家教育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种种高科技手段都派上了用场,两天时间,学校周边的手机用户全都因为高考而被中断服务。至此,对于高考的公平性,我深信不疑。可当今天中午看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中播出的,关于陕西汉中地区洋县中学高考舞弊事件的报道以后,我不禁慨叹: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用节目中的一句话说,真是“防不胜防。”
记者的调查一度陷入僵局,当事人(准确的说,应该是某一方的当事人)对此三缄其口,一份没有署名的报告将事件的性质定性为“某些高二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这种掩耳盗铃的说法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事情暴光以后,许多人在质疑,既然是考生个人的行为,那么,考生的准考证是从哪里来的?参加高考的考生,其资料要经过层层审验,那么,他们又是怎么通过审验的?
校方的说法显然无法自圆其说,而据替考的该校高二的学生讲,他们是被老师选拔出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这次替考的学生多达60-80人。
说到这里,整个事件已经很明了了,其中的是非曲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我无意在此口诛笔伐些什么,只想冷静的思考,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现象?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从高校开始收费以后,许多农家子弟,原本就因为高昂的学费,被拒绝在神圣的象牙塔外,一个钱字,压弯了多少父母的脊梁,一个穷字,使多少父母苦不堪言甚至命赴黄泉。现在,即使他们咬紧牙关,企图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给父母点燃一盏希望的灯。可是,面对高考中的舞弊行为,有谁能站出来,替他们讨回公道呢?洋县的替考事件被暴光了,天知道,有没有侥幸的漏网之鱼呢?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被查出来了,天知道,录取过程中有没有暗箱操作呢?答案是肯定的,清水衙门也被铜臭气搅得浑浊不堪。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某些人不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又能奈之若何?知识改变命运,岂不成了一句空谈?
任何一个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公平,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我们无法要求事事都得到公平,也无法要求人人都得到公平,所谓“夫唯不争,天下莫之与争。”但我认为,这种略带一点懦夫色彩的名言,是相对于某些意义和影响都不大的事而言的,一个学生,满怀希望,满怀憧憬的坐在考场上,交上那份答卷的时候,他们怎么来面对,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竞争?我们能告诉他,对于考试中的舞弊行为,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不要一争高下了吧?
高考,说小了,是考生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说大了,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阅兵。可是,作为这次舞弊事件的另一方——洋县中学,为什么置考试规则和国家的法律与不顾,还明知故犯呢?个中因由,大概只有该校的校长及其身边的几个人,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能是猜测。
原因一:提高升学率。现在的教育系统,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象一个自由市场,每到招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材料,在叫卖自己,抢占生源,好象在抢购紧俏货物。能够招到一定数量的学生了,学校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升学率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学校吸引学生的活广告,于是,学校便不得不在这个上面做文章,甚至使用一些非法的手段。考试舞弊的现象,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
原因二:某些个人的权钱交易,钱不是万能的,可钱,却能收买某些人的良知和魂灵,在这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社会里,这也成为某些人敛财的手段,其内部的黑幕,却不是我等局外人能够窥视的到的。
我们曾感叹,贫穷剥夺了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那么,面对各种各样的舞弊行为,又是什么,给了它们滋长的温床?面对边远偏僻地区的孩子,难道,一个“穷”字,永远要成为插在他们心头的钢刀吗?给他们一个平等的起跑线,这个要求,过分吗?
-全文完-
▷ 进入洗却铅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