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作品,点击人数超过了1万。”看着网页上不断攀升的人气指数,已是年近花甲的曾新先生,竟象小孩子玩上自己喜欢的玩具一样,喜形于色。
一不小心撞了时髦
原来一直不晓得网络文学是什么的曾先生,曾有个朋友想看他的文章,他通过邮件发出去,没想到朋友说,你的文笔那么好,可以到网络上去发表啊。
当时正是一年一度的元旦佳节。那天家里人都出去玩了,曾新先生闲来无事,便在网上随便点出“文学网”,出来许多网站,其中一个叫“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的网站,站名有人生风风雨雨如即滚滚红尘的意思,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怀着好奇心点进了网站。
他惊讶地发现有好多文章都写得很不错。当天以yinzi为网名写了一首小诗《你来了》,帖了上去。没想到马上有了回应,点击人数很快从几十人到了几百人,不知是谁还把这首小诗作为推荐文章,推荐跟其他网友看。
意外荣升版主
其实网络开始并不接都受我的小说,有的还退了稿,曾先生饶有兴趣的告诉笔者。
但是,我认为是他们没读懂我的小说,我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就不写。没几天,我又写,发了十多篇后,没想到就有位编辑,非常喜欢我的小说,欢迎我加盟他们的团队,推荐我作小说版的版主。
当时,我不知道版主是什么,是职务还是级别?便推辞了,编辑再次短信邀请,才勉强答应试一试。
其实作版主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审核,修改,退稿,点评,挺忙乎的,这些都是版主应尽的义务。每天都有几十篇文章等待编辑,三天不编辑,就取消版主的资格。尽管如此,曾先生也乐此不疲。
通过当版主惊喜的发现:爱好纯文学追求精神享受,对“赵公元帅”不怎么买帐的年轻人居然大有人在。
文学并不荒芜,纯文学是有希望的
文学人也曾有烦恼
他原是自贡三中的语文老师,现退休在家。由于他兴趣爱好广泛,善书画,爱摄影。他住在贡井天池山脚下,一楼一底的小院落,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院落里既养名贵的花草,又种缸豆,苦瓜。他戏称自己是乡野村夫,每到收获季节,别人都是摘下缸豆,苦瓜吃完了事,但他不同。他先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输到电脑里作桌面,甚是好看,有时还通过邮件发给他的好朋友共享。
所有爱好中,最钟情于文学。曾新先生高中时就开始写散文,诗歌。发表在自贡日报。20多岁,就写了描述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长篇爱情小说《玫瑰花》“在同学们中流传,保存至今。还有一本《旭水红波》”类似与《第二次握手》”的小说,在文革中丢失了,很是可惜。
80年代,他写过的一篇散文,刊登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国家级刊物《散文》上,当时自贡能上这本杂志的文人不多。之后他写过200多万字,出过文学专著,在全国50多家报章杂志上发表了700多件文学作品。
但是,纯文学的东西,阳春白雪,高雅,读者群相对的少了,特别是现在市场经济时代,纯文学越来越少失去她尊贵的位置,报刊杂志也不怎么刊用了,有的报刊甚至取消纯文学的版面,为此他感到世风日下,文化沦丧,特别烦恼。
钟情于网络
几乎是写了一辈子文学作品的曾先生,以前在传统媒体上发文章,往往要看是否和报刊对路,是否符合编辑的口味,编辑也要考虑篇幅的长短,文字方面也难免做一些删改,有时仿佛觉得文章都不是自己的了。文学是表情达意的啊!从没有哪篇文章象这么快这么多人传阅过,网络真是太神奇了。
他兴奋的意识到,他对文学的爱好,在传统文学中,得到认同。在网络文学中也同样得到认同,且网络更直接,更真实。他为自己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兴奋。
“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的反馈更好,网络的互动好,网友评论,比传统文学来得快,更真挚,更能表现人的本体意识,因此也似乎更人性化。”曾新先生坦率地说。
现在,他已经在网络上发了163篇文章,算来也好几十万字了,长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都有。其中散文30多篇,小说20多篇,诗歌杂文多篇,除美文以外点击率最高的多是具有抨击性、切中时弊的文章。他说,看得出来,人们还是有主义感的。
网络让“苦海”脱离苦海
《苦海》这部长篇小说,是曾先生03年完成的。是以自贡盐场为背景,艺术再现普通人的生活,50年的跨度。“苦海”“寓意人生是苦海,但是美好的”。当时,上海《文学报》介绍后,有几个出版社都在联系出版,北京有位出版商要他先出几千块钱,出版后再说版税。
“我是一个穷秀才,穷书生,没有那么多钱出书。”曾先生曾以《“苦海”的苦恼》为题撰文,在网上说出了自己的苦恼。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网友说得好:网络不是急功近利,文学缪斯的追随者不是为钱而写作。还是一个网友对他的启示最大,网友说“文学不是金钱的奴隶。”
现在《苦海》没花一分钱,已在网上连载十七章。点击率超过几万人。《苦海》网上连载完后,网友还将看到他的下个长篇《玫瑰花》”。
纯文学,还会有一席之地的
有的人认为光在网络上发文章,没有经济效益,可惜了。如果出书,都应该好几本了;但是,文章的发表主要是为了得到除自己以外的更多人认同,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影响更多的人,也就产生了社会效益了。网络是世界的语言,如同音乐,绘画一样,传播也是世界的。曾先生这样认为。
原于对文学的痴迷,也原于愉悦别人,也愉悦自己。
他现在几乎是网络专业作家。每天清晨,便坐在电脑前边构思文章边打电脑,他几乎采用盲打,速度比一般的年轻人还快,有时灵感来了一天写3·4篇。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人们对高雅文学艺术的渴望,是会有复原的,如象法国,俄罗斯,就象人们崇拜超女,玩够了又会回到艺术的本体。纯文学,应该有一席之地。曾先生坚定的相信有这么一天。
-全文完-
▷ 进入杨源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