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夏雨斜风的日子里,一封字迹并不熟悉的来信飘到我的手中,带着一份惊喜,细细读着这远在异地朋友的一纸问候。在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问候与祝福,品味着友情的广度给我带来的欣慰和欢愉。今天,坐在寂静的房间里,又一次亲昵的把这封信翻阅起来。
从收到这封信的那天起,已经十天时间了。这十天,我不知把这封信看了多少遍。越看感觉越亲切,仿佛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新的内容出现。原本有神的双眼,停留在那娟秀的字体上,仿佛凝固了一般。那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映出了你桃花般的面容浮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声声问候的话语,犹如乍暖还寒时的一缕春风把我温暖。看信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你我相隔甚远,庆幸你我情谊未淡,那信短情长,书写的是遥远的期待、企盼和思念……
这次给你写信,是我中断了九年亲笔写信生涯以后的第一封信。我已经很少用笔写信了,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写了。仔细算起来,自己还是在九年前动笔写过信,也是在九年前,收到了最后一封钢笔写的信。从九年前的七月到今天,再没有收到过任何亲戚和朋友及同学的来信了。通常的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一个短信的祝福,qq上的倾心长谈,还有就是电子邮件的发送……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让懒惰的我疏远曾经的挚友——纸和笔。
再次看着你的来信,那深情的字字句句,又把我带到了曾经写的喜悦、寄的焦急、等信期待、读信激动的那久远的日子里。
我对写信的感情是非常深的,现在我还保留着许多记载曾经美好的书信,在一个尘封的小箱里收藏着它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不少关于书信的古文。《答苏武书》中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的思想;《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直抵灵魂的大气;《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心灵深处的独白;《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金贵分量;《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层层叠叠……这些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有着清晰的印象。那一字一句,一诗一词,对我也有着很深很大的影响。
在打电话都是一种奢侈的学生时代,是我一生中“来鸿去雁”最多的时光。我和家人、同学、朋友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那时,写信的心情浪漫而唯美。每封信都要4、5页的信纸,而且一笔随着思绪下来,不做停顿,不做修改,保持了思维的原始印记。那时写信,几乎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和风细雨的温暖春天,还是在雨打芭蕉的炎炎夏日,也无论是在枫红满目的凉爽秋天,还是在红梅堆雪的寒冷冬日,静自小坐窗边,将所有的思绪和牵挂,都汇成一条文字的清溪,装进一个盛满平安与祝福的美丽信封里,贴上一张精心挑选有纪念意义的邮票,让那无尽的牵挂与沉淀的思想,长着翅膀飞向远方……
那装载着深情厚意、平安祝福的美丽信封,日夜兼程,历经万水千山,从遥远的水域南疆寄到冰封北国,又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寄往沿海的东部海岸……那书信行遍千山万水,传递着亲情的牵挂、友情的寄托和爱情的欢乐。在每封信寄出以后,我都会在遥远的寄信地,等待着那些有思想、有内涵、充满关爱的回信。心中满是期待中焦急地盼望着:云中谁寄锦书来?
石英钟的鸣响,把我从忆海中拉了回来。通讯现代化的今天,习惯了电话传送信息,渐渐与朋友没有了书信的往来,那样素手握笔写心情的感触,仿佛遥远且陌生。把你的信合上,放入那行走了5,000余里的信封里。这封信为我那尘封的书信收藏箱又增添了一份思念和牵挂,也为它的重量又加上了一个砝码。
将思绪从佩剑交游的浪漫传说中收回,将心情从携带香囊的风流诗句里唤醒,真实的面对着一个个来去匆匆的忙碌背影,才真实的感觉到,浏览在你的来信里,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无声胜有声,是那么的惬意。
推开窗,仰望满是薄云的天空,一缕清凉的夏风,夹带着荷香扑面而至,随风在心中又平添了一份思念。复坐在电脑前,托腮沉思,咖啡萦绕中,我又一次等待在“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中……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