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上班,不知道谁当官”,此话一点不假。刚刚迷迷糊糊休了三天假,第四天打开报纸一看,我们的省长变了,我们的市长变了,我所生活工作的那个区委书记被双轨了。还有一大串不认识的名字,有的被宣布不再担任什么职务,有的被宣布去担任什么职务。好一幅热热闹闹的图景。
在眼下这种快节奏生活方式、人们极力彰显自我的大环境中,名利的得失、宦海的沉浮、个人的荣辱、权力的更迭,好像已经激不起远离这些事件中心人们多大的兴趣。不管他们谁被派来,都是来给我们当领导的。虽然老百姓们愚钝,但从这些年的光景,也都悟出了他们在这里干不长的道理。多则两届,少则一年,转个身,又是一个新的面孔来领导我们奔小康。耳聪目明的人,此时会翻翻新领导的简历,看看自己能不能和新领导沾上同学、战友、亲戚的光。心眼活的人,此时会看看新领导有什么爱好,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和提升,在有机会的时候,成为领导这方面的好友,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景。普通的管理者们,也会由于领导人的变更,要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领导的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小小老百姓们虽然也想去揣摩顺应这些变化,但他们毕竟离这些权力中心太远了。他们知道在村长上面有乡长,乡长上面有县长,县长上面有市长,他们经常需要动心思却只是村长。因为村长是和他们终身相伴的。小小老百姓们,可能已经不知道去年的省长是谁,前年的县长是谁,五年前的乡长是谁。这些省长、县长、乡长们,有的可能带着光环、带着荣耀、带着自己的所得,到更高更好的地方,继续着他们的业绩;有的可能带着枷锁、带着悔恨、带着官场上的失意,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然而谁留下了?是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小老百姓。他们留下了,依然进行着他们自己辛勤劳作。
现在官员交流速度确实快了,一茬子接一茬子。现在的交通状况确实好了,星期五下午走,星期天下午来,车方便油方便,过路费也报销。再加上现代化的官员,自己就会开车,外出当官就和在家一样,不会像古代那样,外派官员想回一趟家,必须骑着大叫驴走上一月两个月。在边远山区渡个金,也就有了政治资本。原来土生土长的干部,由于土生土长的原因,总显得有些保守。外来领导,不带家小,独自一人,风风火火的干几年,好像也带来了新思路和作派,制定了新的目标,叫响了几句口号,培养了几个干部。只是时间长了,来往的人次多了,老百姓也就觉得就是那个样子了。因为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迎来了多少茬官员,又送走了多少个官员,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八十岁老汉割荒蒿,一天不死要柴烧”,该上班的依然要上班,该种地的依然去种地,该打工的依然出去打工,就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
但是,老百姓的心中却有一杆秤。他们虽然记不住那些具体人的名字,他们却能记住这些人在此工作时带给老百姓的好处。我曾经回到当知青的农村,看到旅游的人们在黑龙洞风景区留恋忘返,在龙洞花戏楼前驻足拍照,在“秋风丹桂香千里”的桂花树下合影,在农家乐中享受着人生的欢乐。村里的人们都说:这一切,都幸亏当年在此住队工作组中的一位老工作队员。他知道这些东西存在的价值,他知道这些东西一旦毁坏,就很难再生的结果,要给后人们留下前人的遗迹。所以,当城里的那些破“四旧”的娃娃们要来毁坏这些文物时,他连夜带领村民们用石头磊起了高墙,遮挡住了桂树。站在戏楼前高喊:“要拆戏楼,先把我杀了”。用他的智慧和拼命的精神,保留了这些文物。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老百姓们受益了,人们记住他,感恩他,就把他的事迹,当作传家宝一样的代代相传。
政声人去后,毁誉闲谈中。老百姓们口中的话,就是对这些官员们最好的鉴定啊。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孤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