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张竞芳先生从教二十周年
——题记
此时,窗外正在飘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驱走了白日里的酷热与烦躁,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份清新,也带来了一份凉爽。让人在结束了一天的紧张与忙碌之后,开始享受夜的温馨。因而让心灵获得了一份抚慰,可以尽情地享有这份难得的安然与静谧。
而此刻,听着细雨在微微的夜风里轻轻地叩打我的窗棂,呼吸着从打开着的窗外进来的清新的雨之气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张已经久违但却让我倍感亲切的微笑着的脸孔。
这张脸孔上有着女性所特有的温柔,也有着师长的关爱,还有着母性的光辉。
这就是我的婚姻法老师张竞芳先生。
说起先生来,我自觉很是惭愧。自从走出大学门槛已经有七个年头,一直没有与先生联系过。哪怕是给先生打一个电话,哪怕是给先生写一封信,哪怕是给先生寄一张贺卡,都不曾有过。不过,但我却一直在惦念着先生,也一直在关注着先生。我经常会上母校的网站看看,了解一下包括先生在内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的近况,看看老师们在学术上又取得了哪些最新的学术成就。
虽然一直关注先生们的学术成就,但我在进入大学工作以前从未想过要去搞学术研究,以为努力去做一位有正义的律师就可以了。可是,自从我于前年进入大学工作后,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也萌生了想在法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想法。经过再三思考,最后下定决心走学术的路子,并选择亲属法作为我的其中研究方向之一。后来几经工作变动,法学研究问题也就暂时搁置下来。前不久,我正儿八经地开始了潜心研究工作。但由于刚刚开始,总觉得有一点迷茫。于是在前天,也就是6月4日晚上,我冒昧地给先生发了一个邮件,向她谈了自己选择亲属法学作为学术研究方向的想法并希望得到先生在研究方面予以指导。
给先生发完电子邮件后,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不仅仅是由于这么多年来从未主动联系过先生而有着一份难为情,而更为重要的,我知道先生很忙。特别是作为一位女性高级知识分子,一位骨干中青年教师,除去教课、带研究生、搞科研,还有家庭。何况眼下,先生正在承担着“200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一个重点项目——“论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以,又觉得实在不应该打扰先生。
尽管心底如此忐忑不安,但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先生的回信。
完全没有让我想到的是,先生不仅给我回信了,而且回的很快。今日晚上我打开电子邮箱一看,有先生给我的邮件。一看时间,是下午16:40:33回过来的。
当下,我很是激动,一连读了几遍。读着先生的回信,只感到有如先生就坐在我的面前,亲切地与我交流。尽管不是很长,但先生在信中的关切之情跃然眼前。
读完先生的回信,我就开始回忆起先生来,回忆起先生给我们上课时的点点滴滴。
或许这是郑州大学固有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从我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发现包括我所在的法学院的所有老师们穿着都很普通。在这其中,先生也是一样。
先生的婚姻法课是秋季开始的。从先生给我第一次上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的先生很是年轻,年龄不过才三十多岁。可以说,三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的大好年华。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谓风华正茂,前途无量。因此,那些正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成熟女性们,有很多的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去刻意地打扮自己。而先生则不然,实在是太朴素了,并且是朴素到了极点。先生没有讲究的服饰,衣服的色彩一点也不靓丽;没有时尚的发型,只是扎了一个很方便的马尾辫。而且看上去,先生似乎还有着几分传统。特别是进入冬季以来,先生一直穿一件很普通的浅黄色的外套,脖子上围着一条黑白相间的老式围巾。如果不是在大学讲堂上,如果不认识先生的话,很难让人想象得出先生竟然是一位大学教师,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除此之外,先生给人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先生的脸上始终都挂着微微的笑容。无论是在课堂上讲课,还是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总会看到先生满脸的微笑,而且每当先生笑起来时,微微上翘的嘴角都会有浅浅的酒窝露出来。女性那所特有的温柔美丽在这一刻尽情释然,让人打心底感到了亲切,感到了热忱。当时我就想,如此的一个先生,无论为人妻还是为人母,都是极其称职的,一定是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也一定是一位仁爱善良的母亲。故此,无论是她的爱人还是她的孩子,肯定会为有这样一位妻子或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感觉到幸福不已。
这是先生留给人的第一印象。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似乎是在昨天刚刚见过先生。
由于对先生有了这一份发自内心的好感,听起她的课来自然也就不敢怠慢了。
先生讲课是十分认真的。要知道,在大学里,许多的文科老师是很少板书的,一般都只是在黑板上写一些重点的专业术语或词语。而先生每一次上课,为了加深我们的记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都要把所讲的内容提纲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而且,从先生板书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她的认真,但见整个板面干净整洁,内容条理清晰,板书工工整整。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还会擦掉重写。
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即使是讲课时也是一样,但先生的声音是柔柔的,绵绵的。听先生讲课,感觉她的声音有如款款和风,轻轻拂过我们的面前,又如涓涓细流,慢慢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总感觉到先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对不谙世事的孩子循循引导谆谆教诲。一堂九十分钟的大课下来,居然没有丝毫的疲累,总感觉是在如沐春风如浴细雨。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个暖暖冬日里的上午,先生给我们讲授“亲等”一节内容时的情景。由于亲等是衡量亲属关系远近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数和尺度,而且其中涉及到罗马法的计算法和寺院法的计算法,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先生怕我们理解不了,从一开始就极其详细地讲解了这两种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对比,找出不同之处。然后,又举了多个案例让大家来计算。在计算的时候,还找了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去算。直到我们都彻底理解了,弄明白了,先生才会心的微笑了。那一刻,我看得了先生的微笑中有着无限的喜悦、无限的欣慰。
关于先生的记忆还有很多,比如先生特别好的性格,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比如先生解答问题时的认真,即使已经放学了,也不急于回去,而是继续给你解决问题……
我想,关于先生的记忆,恐怕将会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延续,并且永远都不会失却。
再读一遍先生的回信,心底再一次涌起一阵感动。
说实在,先生教过的学生太多太多了。在她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所教过的学生多的让她可以记住的真没有几个。我呢,也仅仅是先生众多的普通弟子中的一个。我猜想,先生对于我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可能已经无法记忆起来了。但是,先生就是对于自己这样一位普通的弟子,依然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中,还是挤出时间给我回了一封热情的信。
本来,作为学生,理当回报恩师。尽管对于先生当年的教诲直到今天也没有忘记,而且永远都不会忘怀,但我却一直没有去回报先生。我禁不住开始不安起来,还有几分深深的自责与内疚。
在这不安之中,在这自责与内疚之下,我终于彻底理解了为人师表者之所以无尚光荣,就在于她潜心教书,苦心育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即使一个毕业多年从未联系过的学生于偶然之下来一封信,她都会如此重视,亲自回复,且充满了关切之情。
这就是先生为人师表的何等高尚的人格,这就是先生令人感动不已的何等宽广的情怀。
我真的很感动,感动于先生对于学生的这一片热忱,感动于先生作为师者的这一份伟大。
现在,我在北京工作,很少有机会再回到郑州去。但我想,待下一次到郑州的时候,我一定要专程去拜访一下先生。
给先生回完邮件,我起身来到窗前。临窗而立,但见外面的细雨依然在淅沥着。那清新的雨之气息扑面而来,宛若先生当年的柔柔细语,亦如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
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尔后对自己轻声说道: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雨夜!
2006年6月06日初草
2006年6月14日修改
-全文完-
▷ 进入原上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