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尔翻到一本初中语文教材,虽然中学教材改版好几次了,但节选自《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竟然还堂而皇之的占据着课本,又让我“重温旧梦”,记得那时只觉的这文章写得精彩,上课时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现在仔细一读,心里却不是当年那种味道。
我不知道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偏偏把这一段摘下来,不可否认,这一段在水浒传中也是颇为精彩的一段,但私下里认为,像《水浒传》这样的小说是不能把它“肢解”的,因为里面的血腥暴力太多了,像武松血溅鸳鸯楼那一段,如果孤立起来看,武松完全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没有时间阅读全文,因此很容易把它表面化,鲁智深打死郑屠户固然是正义的,但作为梁山好汉打死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并不算什么英雄行为,而且小说渲染的血腥暴力已经把这种正义抵消了,于是,学生就会分不清谁是谁非,谁正义,谁邪恶。而鲁智深打死郑屠户的那三拳却是课文讲述的重点,我看到课文后面有习题,对那三拳大做文章,要学生分析这“三拳”的写法如何高妙?盆儿,钵儿,彩锦铺等分别比喻什么?把这篇文章选进来,已经是犯了大忌,而编者却还要学生仔细研究那“三拳”,这不是欣赏暴力是什么?
还有一篇课文叫《斑羚飞渡》,讲的是猎人去深山打猎,把一群斑羚逼到了悬崖边上,这些斑羚无奈之下,一对对地跳过悬崖,但老斑羚要给幼斑羚垫脚,每一只幼斑羚的飞渡成功都要以一只老斑羚被摔得粉身碎骨为代价。且不说课文描写的事件本身就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违法行为,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更难以让人接受的是:面对这样的惨景,作者却用带着欣赏的笔调轻描淡写。如果这是作者亲身经历,他却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可见其毫无怜悯之心,根本不具备一个现代人的素质,而编者却把这样低劣的文章选进来,这不是欣赏残忍是什么?
当今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只会照本宣科地做教材的传声筒。像我的同学里面,毕业后去做初中语文教师的恐怕占大多数,但是他们有的人连几个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就更别说他们面对教材还有什么独立的见解了。真不敢想象,这样的教材,这样的教师,将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多么严重的戕害。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使用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用优秀的作品熏陶,感染他们,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使他们对社会有基本的认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而目前这样的语文教育,只会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私冷酷,残忍暴虐,好勇斗狠,虚伪狡诈的病态的人。前不久网上惊爆广东省某中学一群学生殴打其同学的视频,其打人手法之娴熟与黑帮无异。更有去年南方周末报道,某地一小学六年级一女生被后面的同学长期用书本和板凳敲打其头部,终于造成脑出血而死亡,只因为那个男生嫉妒她的成绩特别优秀。造成这样的惨剧虽说和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有关,但病态的学校教育亦难辞其咎。
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已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教材和教师还要把他们培养成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难道不让我们寒心吗?我们长期以来,培养了一大堆毫无思想,唯唯诺诺,只会像机器一样做事的顺民,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绝对是世界第一,可是,几百年来,无数重大发明中,中国没有一项,我们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高考状元,但是,他们中最终能成才的又有几个?这样的教育,与明清的八股取士有又有什么区别?
语文本应是最具人性化的一门课程,学生应该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可是陈腐僵化的教材已经把这种美破化殆尽了,就拿作文来说,从小学起老师就教我们要有开端,发展,高[chao],结尾,更有一些作文辅导书,讲什么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文学本是一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果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写作还有什么趣味?
而杨朔那种矫揉造作,而且形成固定模式的散文却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被当作范文来模仿,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吗?
去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篇被评为零分的,但作者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揭露种种不正常的现象,辛辣犀利,在网上贴出来后,激起广大网友共鸣,虽说思想不够深刻,看问题有所片面,但这种说真话的勇气和写作的创意本身就是可嘉的。一个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鲜活灵魂就这样被那些迂腐不化的阅卷教师扼杀了。
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真不知他们会把中国的教育带向何方,我只想沉痛呼喊:救救孩子吧!
-全文完-
▷ 进入罗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